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80|回复: 16

[转帖] 国内读研为何大多选硕弃博(直博)?

[复制链接]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9:04 编辑

国内读研为何大多选硕弃博(直博)?

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九月二十日,学院推免研究生复试、类别选择结束后,赵博林给父母发了信息:

赵:我已放弃保研,准备明年考研或联系出国。

父:为何放弃,是导师不要吗?

赵:不是,排名轮到我,只剩直博了,但我不想读博士!

父:博士是最高学位,比硕士不是更好吗?而且一步到位,五年出来就是博士。

赵:现在几乎没人想读博士,排名前的都抢硕士名额,我们学院共25个保研名额,硕士9个,前10名都抢硕士,排后面的,要么直博,要么放弃。

父:那去其他大学读呢?

赵:其他也都差不多,硕士申请难度大,夏令营多数只招直博,要申请硕士得九月初才报名,我想去的学校和我们自己的保研资格测试冲突,没办法,只能放弃,否则没拿到推免资格,你申请对方录取你也没用。

父:那你就先读博士吧,总比没有好啊?

赵:话是这么说,你们不了解具体情况,先不说博士难读,就算读出来去哪里呢?

父:不是可以去大学,研究院所做科研吗?

赵:现在的大学都要海外博士,研究单位差不多只有中科院和一些军工研究所,门槛也很高,招的人少,很多也要海归(或海外经历)。

父:那你考,能有把握考上吗?

赵:争取吧,考研985大学都考不过普通,二本的,他们二年级就开始准备了,我最大问题是时间,现在开始准备只有三个多月时间,是有点来不及,不过学长说本校同等条件下(上线)会优先录取,只要过学院复试线就行。

父:那考不上呢?

赵:我复习英语,托福也一起考,届时再看哪里好走一些。实在不行,就先就业。

父:...。

放下电话,赵父对赵母说,怎么会这样?博士都没人要了,以前是最好的学生才有机会读博士。赵母说,那国家还招这么多博士,学校发现没人读,难道就不会调整一下,把博士换成硕士?高考时,医学8年的博士大家不是抢着去,把分数挤的老高。

曾几何时,博士(包括博士研究生在读)是一个多么耀眼的字眼和光环,家有博士(在读),周边邻居,同事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直夸培养的好,家里有这么出色的小孩,未来一定有成就。

大概3-5年前,曾经的向往-博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直攻博逐渐不再是保研党、考研党的首选,一些成绩排名前有优先选择权的同学,多放弃博士选硕士,尤其硕士分为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后,科学硕士成为优秀生的首选。按同学说法,直博时间太长,中途要出国或者方向不合适的话,要换方向或者停止代价太大。博士不毕业,连硕士证都拿不到。选择科硕,如果后面真打算读博,中途可以转攻博。硕士毕业,要出国或者去更好的大学都可以,选择直攻博虽然时间效率高,但必须一条路走下去,有点怕。

这是当初多数放弃博士而选择硕士的同学的想法,更多还是出于研究方向,导师,或者中途变化的担心等原因,并不是认为读硕士比博士好。但这两年,事情进一步发生变化,推免包括裸考的学生,不选择博士,多数根本不想读博士,其中部分更为坚决,如只有直博可选,宁可放弃读(保)研。

是什么原因?使曾经的最高学位,社会大众、考生向往的博士变成鸡肋,甚至连鸡肋都不是,直接被无视或者抛弃,在国内读博真的不受欢迎吗?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8:57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1. 读博士难


博士和硕士都需完成学位论文,从国内大学对博士、硕士毕业的要求,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确实比硕士高。如果用一个难度系数表示,博士系数为100的话,硕士只有20%,即博士比硕士毕业难度大五倍。以前读研党曾有一句段子,“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一定程度揭示了两个事实,硕士容易毕业,博士容易考。

现在所有大学的学科都有排名压力,教师都有科研压力,排名最终要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成果(论文,专利,奖励),而教师的论文主要产出者又为博士生,换句话,高校博士生是一所大学论文的主要“产出”者。这样,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教师业绩等压力和任务最后都转化到博士生身上,专业常常出于竞争需要,还在不断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标准(门槛),美其名,提升博士的质量,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博士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记得2000年前,博士(理工)毕业论文标准为核心期刊文章2篇;2006年前是一级学报或EI2篇;2012年前是SCI1篇,EI1篇;之后是SCI两篇;现在不少专业是Top期刊2篇或影响因子5-10以上。

而且博士论文的标准是“创新”,一篇答辩论文,至少要三个以上创新点,创新点也许好说,可大(诺奖级)可小(换一种算法,改一种结构或材料等),但发表论文要求却是实实在在。从专业角度,不同专业,发表论文,尤其高水平论文难度其实差异很大。有的传统专业,即使国际期刊,影响因子也不高,但生物,医学,材料,数理化等专业,无论影响因子,撰写论文都比传统工科要容易一些。逼得一些工科专业,只能走交叉复合,如机械+医学,教授去做生物机械,器官打印,这样,不但课题申请容易,论文也易发表,学生也好毕业。

但对还未入行的本科生来说,读博难易只是听说,个中滋味只有进入才知道。对即将到来的“艰辛”多少还是有心理准备,人其实并不怕体力的辛苦,如每天18小时以上的实验室“科研”,没白天黑夜节假日的“苦行僧”生活,怕的是如此辛苦,实验还是没结果,论文没着落。或者导师所谓的严要求,发表四篇论文还不让毕业,大论文写好还不让送审答辩,非逼你完成第五篇,第六篇等等。使本来可以预期的博士求学,变成没期限的未知,读博变成 “天长地久有时尽,毕业绵绵无绝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8:56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2. 读博士的回报

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都有理想主义者,为国家,为理想求学;也有部分人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读博士的苦,终将有回报的一天。但多数人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投资要考虑回报,读书行为也是一种投资,除了金钱还有大量时间投入,在一些父母眼里,博士学位也许是他们认为的最大的回报,但在学生眼里,却不这么看,他们会算读博行为的艰难,体力脑力时间的付出,最终获得什么?

历史上,我们经历过文革十年人才的断层,因此间接造成九十年代末大学、研究生扩招以及俗称的“博士大跃进”,国内高校博士点如雨后春春般全国开花,各个专业都把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领导一项重要政绩,不少学科专业在换领导时,最重要的考核任务目标就是拿下博士点。

1981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学位制度,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马中骐等6人博士学位,1983年5月27日,授予博士人数达到18人。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比美国还多57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从6人到5万人,中国的博士培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腾飞式的发展,增加了一万倍(博士大跃进)。


博士生导师的增加也非常迅速,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4560人,2006年为12293人,不到10年增长了近3倍,我国博导平均要带5.8名博士 国外2至3名(博导指导博士人数最多曾超过40人)。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生77252人,较2007年58022人增长33.1%,2016年在校生342027人,较2007年222508人,增长53.7%。报名研究生人数,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生中,往届生增幅超过应届生 。调查显示,超7成考生读研为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

全国具有推免资格高校扩大至366所,同时,教育部规定,高校招收推免生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看到上述数据,家长估计疑惑,研究生不是很吃香吗?每年报考人数持续增长,同时博士生招生人数也超过7万人,学生逃离“直博”,不读博士真的存在吗?

我们先对读博士算一笔“经济”账:

(1)读博时间,一般直攻博超过5-6年,硕士再博士超过3年,一个人从小学正常入学到大学,再博士,中间不间隔,博士毕业年龄28岁。

(2)博士“收入”(待遇),国内博士,一般每月助学金在1800-2400左右,参考各地物价生活成本,博士的助学金通常仅够个人最基本生活。

(3)付出,前面已叙述,读博基本要经历“地狱”般历练,身体脑力极度透支,社交圈极小,实验室年终聚餐也许是最大的娱乐活动。

(4)就业,目前国内高校,博士如果入职,月工资一般在6000-7000,实发工资也许不到4000,同求学期间一样,仅够个人基本生活。而毕业也许就面临结婚(已找到对象者),买房。

看到这,家长也许会问,那硕士不也需要这些成本或遇到类似问题吗?无非硕士比博士短2-3年而已。

确实,除了时间短一些,硕士求学和毕业收入,比博士低,如硕士助学金每月400,吃饭都不够。毕业待遇,硕士进入高校,只能行政或实验室,收入不会比博士高。这样,读硕士也不比博士好,甚至更差,唯一好处早几年工作,多拿三年工资。

问题还是在就业,就业机会及待遇是求学和选择专业,学位类型的主要驱动力,大学专业冷热,其实就是就业机会和待遇的差别造成。计算机专业为何成为报考第一热门,在于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IT行业,无论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地域和待遇都高于其他多数传统产业和行业,如大众耳熟能详的BAT,华为,等互联网公司。如同资本追逐利润一样,多数人看重的就是就业。

回到硕士和博士就业,如果近坎高校和研究单位,自然博士占优,硕士有时连入职的最低门槛都不具备,除了教师外编制。但硕士相比博士,有巨大的就业在于学校研究单位的外部世界,行业。硕士几乎胜任所有的行业旗下的单位,无论体制内,公司,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这是硕士优于博士,学生宁选硕士不读博士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8:57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家长也许疑问,那博士就不能去公司,去企业吗?难道我们培养的博士只能去高校?


这问到问题的实质了,确实,博士为何不能去公司呢?

博士当然可以去公司,前面提到文革人才断层,博士大跃进等历史,由于人才断层,导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招生后高校教师高学历年轻教师空白,因此,2005年以前,国内具有博士点的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几乎如“决堤洪水”般地填补到各个高校,只要是博士,都能在国内高校找到一个不错的教师岗位,到2010年,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职业学院都几乎被博士占满。

这大跃进式的培养速度和数量,好处是使国内高校教师高学历(博士)比例快速上升,超过50%,高者超过80%,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潜在的风险也立刻显现,由于快速填充,博士来源以当地重点高校居多,而且成批引进,教师年龄段集中,以60-70年代初出生段最多。这接下来很大概率造成第二次人才断层,文革十年是政治运动政策改变造成,而这第二次断层谁也想不到,是人才集中批量化培养造成。

因为教师集中引进,留校,后期几乎所有院系专业都定编,或者限制进人数量,而且2012年后,对教师的学历经历要求进一步提升,首先是一流大学,然后蔓延至普通院校,要求教师岗位要有海外学位或博士后经历,这样,几乎每个专业所的进人数量受到严格限制,有的所,因为满足条件的人少,加之目前不存在师资短缺问题,学校总的政策下,一些专业可能完全断炊。从2020开始,上世纪60年代出生,90年代博士的教师,占据国内高校专业师资近60%的人员陆续退休,有的所可能成批量退休(如同当初批量引进一样),短时间造成第二个人才断层。即现在等50岁以上的人退掉,后续40-50的马上出现断档,远处的援军,新一代海归年龄在40以下。看到这,有人问,你说这些,和现在弃博士选硕士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由于高校过去教师引进的历史和现状,对博士教师的新鲜血液需求下降,以及对新教师海外学位和经历要求的高校专业越来越多,直接导致国内毕业的博士满足国内高校教师岗位的数量大幅降低,导致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失去最大一块市场出口。

国内研究单位,中科院对博士的引进几乎和高校差别不大,这样博士的流向只能往另外一块仅剩的研究单位军工研究院所走,但军工单位需求量,需求专业相比之前高校总是少量。

进不了高校研究院所,那就去企业吧,实事求是说那里才是广阔天地,施展才能,人才需求最大最急迫的地方。但很遗憾,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限制了博士的能力。前面说了,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的标准越来越高,理工几乎都是以国外SCI发表论文为准,部分还有影响因子要求。但企业的需求,更多是技术,不是理论,这是国内博士培养和企业市场需求最大的脱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8:59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这样的背景下,博士去企业,技术上博士并非强项,也许还不一定比硕士强,博士的强项-写论文,企业则不需要。这深层次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关注点,解决问题不同的特点,更有目前科研基金资助重理论轻应用,高校排名重论文指标等导致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偏重论文,影响因子等。结果,高校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不在一个轨道。在这样的生态下,培养的人才离企业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

有人也许会说,国外高校不也是一样的制度,他们的博士为何就没我们遇到的问题,难道国外博士毕业的出口既适应高校又契合企业的需要?进一步谈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了,只谈中外的两点差异。第一,国外和国内一样,高校偏重基础理论,企业的研究院,企业自身更重视应用技术的研发(博士去企业有发挥其能力的物理和技术空间);第二,国外大学工程技术学科的教授,实验室都看重动手能力,我们的教授多数学校到学校,对制造业了解限于书本,博士培养中,实验室能力,动手设计、制作能力越来越少,导致培养的博士只会写文章不能解决问题。

说到这,可以回答读博的经济学成本和收益了,其实学生对存在问题比老师还清楚,因为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就业,而老师只关心博士写多少篇文章,是否帮助教师完成课题。至于其他影响博士求学的因素,比如免费给导师打工,被导师压榨等,我个人觉得,如真有导师让你发三篇文章才能毕业,在能力企及时,不是坏事,文章最后终究是你的,你排名第一的成果。(恶性无休止延期不让学生毕业,一分钱也不舍得给学生的除外)

国内为何出现不愿选直博,只想读硕士的现象,说到底就是毕业的出路问题,而国内的博士培养又以导师的课题为内容,完成课题为目标,较少关注博士其他能力,尤其今后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我们绝大多数企业科研投入,自主创新不足,导致我们的博士出口被人为缩窄,这样,能在高校入职,能从事与研究方向,培养能力相符的岗位相比博士数量,只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有机会,导致准备攀登的人(保研,考研)望而却步。(而且高校年轻教师的生存发展还甚为艰难)人人都知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读博的艰辛人人都知道其道理,但最怕是“经历了万番寒彻骨,却看不到梅花花开的希望”。从投入产出来说,目前的国内直博是逆差最大的选择和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9:04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延伸阅读:

1.博士扩招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

2.博士研究生扩招的思考

最近中央三部委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的背景看起来与20年前有几分相似,不过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首先从扩大内需的角度讲,98年时候我们的居民储蓄率很高,而现在是居民负债率很高,可以说现在许多家庭已经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普通家庭根本就没有多少余钱来供子女继续深造。

中国居民杠杆率走势
所以如果还是按照当年的老套路想通过扩招来拉动内需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有钱人的子女能够继续深造,而有水平能够考上的学生,却可能因为没钱而放弃上学。

这样一来,将来那些受了博士研究生教育出来的有钱家庭子女,一方面会依靠学历优势排挤到普通家庭青年,造成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则会拉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我国现要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早日追赶上发达国家,则又离不开大批受过高精尖教育的人才,因此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专家认为,国家这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向。一方面企业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会胡乱选拔输送人才去进行深造,此外企业也能够为人才深造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

简而言之,就是除了一部分按照原因模式扩招外,一部分扩招可以考虑由国家和企业来合作开展。即国家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设专业,然后国家和企业共同来选拔人才去进行深造,并且由国家和企业来共同承担人才培育的费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太鹤湖畔 发表于 2018-9-26 15: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鹤湖畔 于 2018-9-27 09:01 编辑

续上(原创:浙江大学金涛教授  金典课堂  )

文件解读:一方面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欲望降低,另一方面国家又急需高精尖人才,要扩大博士招生规模,如何解决这之中的矛盾?办法是走专业博士道路,按企业需求来培养,就是培养企业所需的博士,让博士到企业去,拓宽和打破目前博士去高校,研究所的路。


分析:事情一方面看很简单,假如博士毕业都有当前华为等公司提供的机会和待遇,根本不愁没人读博士;而事情的复杂在于,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不但要有创新研发的需求,还需有为博士等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和待遇的土壤,高校还得有能力培养出有真才实学适合企业需求,能解决技术问题的博士。

这又变成一个遥远的目标了。但当前,成绩优秀的学生读研多放弃博士,无论短期或长期,对学科,行业领域,国家都是一件有害无益的事,将阻碍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心地善良 发表于 2018-9-27 07: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创苏星火 发表于 2018-10-8 16: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已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109th 发表于 2018-10-16 15: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4-28 20:52 , Processed in 0.1870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