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24 编辑
看了lrq333lrq的"校园蝉之断想"的帖子,感到这不愧是文字工作者写的,赞一个,同时也勾起我的回想...
尽管对蝉并不了解,但经历过孩提时代,也许当时不知道蝉这官名,但谁不知道知了啊,咱换个角度聊聊与它有关的哈.友情提示:不与科大蝉相提并论,绝对分开,呵呵.
说到蝉,自然让我想起孩提时代,夏天抓知了是一件趣事,真不知是哪来那么股子劲,不避酷暑,好像对孩提时代的夏天的回忆中居然没有暑热的感觉,或许,暑假里,哈哈,不上学了,抓知了,游泳,钓鱼,...有这么多有趣的户外活动,哪还顾得了热?!感觉到很热?!
相比现在的孩子啊,这方面是大不一样了...
那时做这些事是不考虑结果的,只享受过程,因为从来也不去管抓到了知了和鱼后怎么办,目的是什么,只管抓,高兴,抓到的,放着,死了,丢掉.再抓....只有一次.钓到一条近1斤重的鲫鱼,家人看着丢了可惜,就烧了,我那个兴奋啊,可一吃,都觉得土腥味太重,最后还是丢了,我那个懊恼和不理解啊,呵呵.
记得81年暑假时到大连,这是我第一次去北方,至今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的竟然是蝉,是蝉鸣,我奇怪于怎么与咱本地的声音不一样,观察一下,那知了个不大,棕黑色,声音虽不很洪亮,但急促,更尖厉些,有时结束鸣叫时会来几个滑稽的高低调,挺搞笑.
我比较喜欢咱当地的其中一种知了,个也不大,全身浅蓝色,好看,声音虽不响亮,但很有调,"yes---da,yes---da,...",挺好听.
看来,这"南腔北调"不是只限于人啊.
当年蝉声一片,此起彼伏,蝉多,树必多,可见那时树不少.
现在,城市里建筑多了,柏油水泥地多了,蝉声渐少渐稀,少了一份喧闹,少了一份情趣,也少了一些绿色.
一个多月前,孩子参加科大的"三下乡"到了砀山,回来闲聊中,又涉到蝉,说是那里有一道菜,算好菜,不知是否当地名菜,油炸蝉蛹,招待他们时上了,她说没吃,不敢吃.
咱也没吃过,本地餐馆似乎也没见有这道菜,但听说过,能吃,而且味道不错.
我对孩子说,该尝尝,这知了以吸树汁为生,想必这蛹味道也可以,再说这知了也算害虫吧,又没禁止,既然都端上来了,为何不尝一下呢?
嗯,这也算是大自然的馈赠吧,不知道这作为食品源于何故,始于何时,也许与饥荒有关吧,对经历饥荒年代的人们来说,这全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尝鲜猎奇哟.
一说,竟然说了这么多...打住
uuuデuuuデuuuデ乐デuuuデu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