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902896

[摘编] 《大团圆之四--------- 科大学子随笔汇编》

[复制链接]
透望远尘 发表于 2011-12-14 2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家在辛勤工作~~
lao90286 发表于 2011-12-14 21:05


主任在辛勤的检查工作。年底了。该发奖金了吧
lao90286 发表于 2011-12-14 2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任在辛勤的检查工作。年底了。该发奖金了吧
透望远尘 发表于 2011-12-14 21:38
据说奖金很丰厚哦~~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7 13: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2-1-7 14:52 编辑

三叠泉儿子日志         作者  cuiyang


本帖最后由 ray913 于 2009-9-29 17:32 编辑


上网无意中看到三叠泉儿子在windows live spaces的日志,写得很好,记录在科大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有一个极好的习惯,就是随手拍各种事物,随时写写东西,那怕是只言片语。把它部分转过来,让大家欣赏。他空间的文字凡是可能都配了照片,图文并茂。由于他转换个人空间,资料和图片有些找不回来了。另外,删除了电脑技术性的话题。

从08年12月开始吧。


12月3日
人的效率其实还是可以很高的
一天时间,
上午确认Deadline,下载推荐表;
下午物化实验;
晚上填表。
现在已经搞出来36张推荐表等待签字了
我现在理解为什么老板会让推荐信精力交瘁了。我这边十几所学校都要崩溃了,他们要面对的可是三位数的推荐表要填写(少则几十封,多则近千封(班主任和某资格很老的老师))。


12月12日
回到合肥
累计坐了20个小时的火车,加上白天在北京的一整天。今天早上9点多回到合肥。
这一趟其实非常的顺利,无论是开始买火车票,还是坐火车,买返程票。甚至是在地铁站坐地铁都是直接上车,等都没等。只是回来之后的情绪莫名其妙的不好(也不是完全的莫名其妙,大概是怎么回事,或许自己还是知道的)。按理是应该在晚上和下午尽量的把ps改改,表填填的。结果没干什么事情。下午什么公派留学的东西也没去。
恶心的日子。快点过去吧。


12月15日

如果每天都要为了第二天的合寄准备两所学校的陈述的话,还真有点吃不消。还好,明天要寄的基本上可以寄了。后天的三所仅仅是刚刚开始看了看学校。
现在这生活,真怀念大二时候,摆弄电脑,胡写space的年代。现在不是没心情就是没时间。也没有什么想法去写点像样的东西出来。
好像大学三年半过下来开心的时候真不多,不像高中的时候。刚入学的时候,动力很足,住校带来的一些好处,起得早让我在早上有充足的精力,那时候在窗边,借着阳光看书的感觉很好。过得不怎么如意的是高一下学期刚刚分班的时候,竞赛压力大,课业压力大,当然那时候我也考出了高中最烂的成绩,如果不是非典的光顾,考试恐怕真的就要被撵出重点班了,不过好在后来的竞赛名次,我再也不用担心被撵出去了,不过那时候就算没有竞赛,我的成绩也不会被撵出去。早早地拿到保送资格后,我在竞赛上的投入越发的加大,当然那是我过的最舒服的日子。买了好多书,看了好多书。几乎把市面上所有买得到的化学科普书全都买回来看了,晚上用超星图书馆看书也很生猛,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翻了30多本书,平均每天一本的样子。更重要的,这不是在假期,是在上学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看的,看了多少,跳过去多少。
大学的事情不想太多,整体上没有多长时间自己感觉过得有意义。从第二个夏天开始,不快乐的情绪就一直弥散着,虽然有过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极大的做实验的动力和兴趣,那段时间也是整个大学期间过得最开心的,最充实的。但是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是压力极大,状态十分不好的日子。也是活了这么多年最难过的半年。现在追求原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总之留下来两个恶心的TOEFL和GRE分数。虽说过去的一个学期中GPA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从期中时的2.0竟然可以长到3.4。这要得益于有些不该选的课没有选,还有参加实验竞赛的过程中重温了很多过去有机、无机的东西。竞赛回来后补考的仪器分析真的是吓了我一跳。参加实验竞赛其实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情,后来的GRE Subject也获益很多。
这几天又在买书上花了一笔钱。我的书在班上算是相当多的了。买书的时候我很少算计要花多少钱,尽管有时候还是会因为贵而不买(如果真的都买了的话,恐怕现在的书……)。有时候字典一样的书,买者竟然都不心疼,持卡消费也助长了我买书的势头,因为感觉不到钱被花出去了。前段时间把所有的书翻出来,竟然堆起来有5米高。不过这仍然还是没法和爸妈过去搞回家的书多(他们的书在经历了从×××搬家到大连,期间大部分被以废纸的形式卖掉后,仍然有十几米的长度。)最近买的很多书显得过于专业,带回家爸妈也看不了,于是觉得毕业的时候把一些有用的书留给关系好的朋友吧。等这一轮申请结束的时候,我想我会把所有的书都再次从柜子里面搬出来,拍拍照整理整理,然后觉得什么书留下,什么书搞回家。
想买相机了,目前还不需要很丰富的功能。样子好看一点就可以了。主要想用来拍拍书、拍拍微距、拍拍风景。


12月16日
申请进度:6/17 => 10/17
明天要寄掉4所学校,是密度最大的一天,后天一说,然后圣诞前就不寄了。圣诞之后再寄5所。基本上申请大部分的事情就都搞完了。
现在确定下来的学校是这些:
Texas, Austin
OSU
Colorado, Boulder
UMN, Twin Cities
UCI
Michigan State Univ.
Emory Univ.
......


12月17日
Google Reader让大家变得疏远
整理Gmail邮件,翻到了大一那个时候的email。那时候似乎总是有太多的东西要给好友发,但是渐渐的随着Google Reader越做越好,甚至后来有了Share的功能以后就很少发email了。大家似乎默认每天都会去看Google Reader,这样即便是看到了好东西只要在Goolge Reader里面按一下Shift+s,别人就能看得到,发email变得没有意义了。这样下来曾经每天好多email互相交流的东西就变得少之又少了。
虽然大一大二那个时代留下的email并不多,不过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或许是大学生活中相对比较无知,比较快乐的时光。因为对以后的事情充满的期待并不多,对出国的感觉并没有那么紧迫,所以有很多时间去琢磨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那时候还认为自己过得并不开心,其实那时候过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每天做的事情虽然都不是课业以内的“正事”,不过至少还显得有意义。
那时候对学校还颇有不满,对不同的学校还会经常的品头论足,但是今天看来过去的一些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是自己了解得不够。到了高年级之后,上了很多真正的专业课,参与了一些所谓的科研之后觉得,科大的老师、设备还是不错的,这里并不会埋没学生,本应该好好利用的。想想这学期过去后,能在科大的日子就只有半年了,图书馆的书看不了多久了。时间太少,我还没看够呢。

1月14日
关于今天上午翻拍照片的一些感受
起床不要太早,起来了也没阳光,光线不够,相机测光后有敬告,如果把ISO调到400,噪点就非常多了。
于是等到10点以后,重新再拍。不能找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要找没有阳光直射,同时散射光有足够亮的地方。搭翻拍的台子。我是用集邮册做下面垫着的东西,足够大,足够硬。下面垫几本书调整好角度,相机搞到三脚架上面去,保证机身与照片平行,以尽量消除畸变。因为相纸一般都是弯曲的,所以要把相片铺平了拍,但是这里不能使用玻璃板,玻璃板会造成额外的反光,同时起到不应有的滤光片的作用,拍出来的东西雾蒙蒙的,除非是光学玻璃,否则一般的玻璃会严重影响翻拍质量。
比较重要的一点。白平衡要调好,因为采用了白纸做背景,同时用那张白纸作为手动白平衡的标准。经过的反复的尝试,最后感觉EV设在1.0或1.3比较合适。拍出来的照片色彩、曝光感觉都很好。
今天随便上了十余幅照片,过两天有空再拍,再发出来。
以今天的眼光,看到过去拍过的照片,颜色上看得过去的照片10%都没有,绝大部分照片的中心亮,四角暗,这个是家用相机的镜头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在光线很充足的情况下,才不会特别明显。个人感觉这是由于,胶片时代,135的胶卷属于全画幅的大小,而民用相机的镜头就一丁点那么大,很难顾及到整个画面亮度的均匀性造成的,而当前的数码相机虽然镜头还是那么大,但是已经早已不是单镜片了,往往是6片左右的变焦镜头,同时CCD的大小一般都是1/2.5英寸,如此小的CCD,镜头设计就相对容易多了,拍出来的相片颜色的均匀程度自然就好很多,效果也好很多。不过如果真的要拍一些像样子的照片,还是要单反出手,怎么也要Micro 4/3吧。
简单说一下,自己最后总结出来的要点:
阳光明媚,没有阳光直射的区域;
ISO 50-200;
手动白平衡;
EV +1.3;
自拍定时2s
相机与照片保持平行
过两天继续尝试。还好,一上午的时间也算拍出来自己还看得过去的东西了。

1月22日
突发奇想——带隐形眼镜
看了一些关于一月份的Geek,里面有大篇的文章讲隐形眼睛,然后就突发奇想想尝试一下。正好现在的眼睛已经开始花了,也要买眼镜了。
戴隐形眼镜的好处是看望远镜、显微镜或者用相机的取景器拍照的时候会方便些。
坏处是每天都要保养,如果是一周一扔的抛弃型还好,那种几个月一换,每天晚上都要泡在护理液里面的隐形眼镜很不适合我这种在被窝里看电影到睡着的人。
不过Geek吗,没事儿也要找事儿折腾一下。看样子差不多回学校以后就会鼓捣这东西了。对那种一带带一周,睡觉不用取出来的品种,即好奇,又担心,这玩意儿真的能带一周还取出去来吗?

1月27日
今天的照片
原本没打算怎么拍的,既然拍了就发出来吧。
加上上午翻拍的老照片,今天按了将近500下快门。

本学期读书计划
普通生物学 陈阅增
生物化学 王静岩等
经济学原理 曼昆
Photoshop影像修饰艺术 Barry Haynes等
社会学 David Popenoe
生命分析技术 汪尔康等编
大部头的书先列在这里,还有太多页码不多就不列出来了。好像任务也不轻啊。趁着大四最后一学期多看点吧,以后找时间就难了。

2月14日
到校了
就不发到校内和瀚海星云BBS上面去了,那边人太多了。
中午到学校,五个人一起吃完午饭后,回宿舍收拾,把电脑接上,点开邮箱。看到一封UIC的信。
打开瞧瞧什么推荐你到研究生院之类的话,没当回事,前几天bbs有不少这类的推荐一类的帖子。但是再仔细看发现不对,怎么还有附件呢?打开附件发现是Offer。
回来以后收到了一大批的邮件,竟然绝大部分是ETS的,貌似是每次寄成绩ETS都会给申请人发一份成绩单,然后成绩寄到后再发一份通知成绩寄到的邮件,于是占了一信箱。附带Wayne State Univ.还发了封网上查询申请状态的确认函。看着美国那边经济危机的状况,在考虑Detroit已经是一个没落的城市的这个现实,Wayne St. U那边可以Withdraw了。
不管怎么说,我可以去美国了。

2月23日
一早晨起床就收到据信
Michigan State Univ.终于给我发据信了。比其他人来得晚一些罢了。原因很明确,"due to your low TOEFL and SPEAK scores"
然后是Carnegie Mellon Univ.那边的教授。在一星期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竟然主动发邮件告诉我“I wanted to let you know that your application is still being considered for graduate study within our department.”,唉。估计是英语问题让大家都很为难啊。
这学校要是很快就能发Offer的话,俺马上就从了它,尽管它的化学不像它的计算机和工程那样让人注目。
等待的过程总是很慢,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消息,不管是据信还是Offer,总要有消息是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要有个回复吧,面对有些人多少天都不查一下邮件,我也只能说无奈。

月25日
重装系统绝对是一件心惊胆战的事情
丢文档不说,还有可能把备份也丢了。
幸亏准备了一份备份的备份不然就什么照片都留不下了。差一点备份的也丢了。
说起来这次重装系统正是因为备份软件出问题了,不能全盘备份才丢的东西。这到底是备份软件帮助保护了文件的安全还是备份软件导致了另一种丢失文件的可能?舍本逐末了?
2月28日
不爽
配了个眼镜,竟然花了那么多钱。在大连配好了,回合肥竟然这么贵。也许是走错地方了。
还有那个干了43年眼光的“师傅”,竟然给我双眼各加了50度的散光。不舒服。现在感觉带新配的眼镜眼睛疼。
陪鸟去百脑汇逛,没有任何东西想买,去科联礼品部也一样,没有任何一张DVD打起我购买的兴趣了。
中午去西区搞了一个二手的胶片相机。Nikon Zoom 70Ws QD。28-70mm, F/5.6-F/10。买胶卷倒是一个麻烦事。学校只有ISO200的胶卷,这相机需要ISO100/400的。然后,虽然相机是广角的,但是取景器不是广角的,这就是说拍的时候构图是要靠感觉的,不是在取景器里面能够看到的。
今日花费甚巨

3月17日
终于收到纸质Offer了
这信竟然被分拣到材料系去了。迟了一周才拿到。
里面有张确认签字的纸是带UIC的水印的。
我比较好奇右上角的邮戳那个二维条码是什么内容。这封信虽然不是挂号信,但是感觉上似乎可以跟踪去向似的,很好奇为什么美国那边能够告诉我应该在哪一周收到。还有信封的下部也有编码,不知道是什么用途的。
3月18日
恭贺Armadillo终于上岸了
同时也庆祝Solarapex拿到CS@Stony Brook (似乎发晚了)
貌似大家都离得挺远的。
等得不耐烦了,真想Accept UIC的Offer。

3月25日
CMU的面试
等了两天晚上没等到面试。于是给CMU那边发信,说我已经等了两个晚上了,能不能约一个时间打个电话。
然后就上厕所去了。正上到一半,走廊上有人喊我名字,竟然有电话打过来。赶紧把撒了一半的屎尿憋回去,跑回寝室。对方已经挂了,不过很快又打回来。
先是对两天来没有给我打电话表示歉意,然后开始问正题,比UIC的面试省事很多,没有谈那些聊天式的为什么来这个学校啊,喜欢什么课程啊之类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问research。同UIC一样,这次还是提到了Materials和Biological选哪一个方向的问题。可怜我竟然为了质谱成了做生物的人了,以后竟然名义上是Biological的人了。真有点天意似的,当初上大学的时候是想毕业出去做生物的,没想到最后竟然真的跟生物干上了,虽然做的东西是化学,但是名字上竟真的是生物。造化啊。(能不能去还不清楚呢,就开始琢磨以后搞生物了,唉)
周五或周一出结果,也就是说周二我可以接受Offer了。结果现在已经不用想了,如果CMU给offer肯定去Pittsburgh,如果不给就是去Chicago。

3月31日
说说申请吧
今天终于把Carnegie Mellon Univ. ICC的电话面试面完了。申请算是真的到了最后。
前段时间还琢磨着如果CMU不给offer就立马答应UIC,可是昨天晚上面试了Univ. of Delaware,然后发现,原来在这个学校申请的也是分析方向。然后这个学校离纽约很近,也就是说离solarapex和liberty都要近很多。而且很意外的是这里还认识两个人,一个是在网上互相看博客认识的,另一个是实验室的师姐(其实都不是特别的熟)。
现在的顺序应该是
CMU => UDEL => UIC
昨天晚上,实验室的人给我UCSC那边的人的聊天记录。尽然有人在打听我的消息,问他们,如果给了这个人offer会不会来之类的。然后咱就主动给对方去了一封邮件,中文的(既然主动找我,我就用中文伺候你们了)。对方回邮件讲了很多。然后觉得世界真小,两年还是一年前,有个Harvard的校友回来做报告,关于III-V族半导体的,当时记忆犹新,平时稀稀拉拉的报告厅,一下子全是人。现在这人是谁呢?是UCSC想招我的老板的老婆。世界真小啊。不过对方毕竟还是做nanomaterials,我的心早已经不在nano上了,都跑到分析那边去了。所以去UCSC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考虑到前几天bbs上说UCSC今年只招1-2个国际学生,还是把名额让出来吧。发信婉言拒绝了,中文的。
最快明天早上起床就会收到据信或者offer吧。但愿是CMU的offer。别再拖了。还有其他事情等着办呢。
申请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的“match”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匹配或想做的东西匹配几乎可以完全左右申请的过程。所以GPA、英语不好的兄弟更应该注意申请的时候文书写作,体现出兴趣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
5月20日
签证上海行
  
上海已经注意到了公共场所的英文翻译规范问题。原来标注的南京路步行街为Walk street of …。
动车候车室的标志牌已经开始使用颜色标志检票状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推广到全国。
买返程票的时候,使用了火车站的自助购票机,感觉上这东西的效率远不如人工售票。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付费的方式上,火车票的价格要远高于地铁票,购票机时能使用现钞,但是它对钞票的识别率显然是不好的,看上去还算很好的纸币试了很多次机器都不识别,于是严重的影响了购票的速度。这东西既然都做成机器了,就应该最好再跟银行系统结合一下,可以使用银行卡付费。这样钞票的识别问题就可以相应的避免。
签证很顺利,遇到了一个水车。排队的时候5个人,其中3个人被这个人签过了。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啊。没有问太多的东西,就是机械性的问了问去那个学校,为什么去这个学校,申请过VISA吗,考过GRE?看了看成绩单,Offer,然后敲了一段时间键盘,“You are approved.”
签证完,就真的可以去美国了。八月初动身,在国内呆不了太久了。剩下的事情,只有毕业论文、答辩、租房子了。

5月28日
端午节
端午节基本上在睡觉中和吃饭中度过了。
中午十一点从床上爬起来,把Google Reader的RSS扫了一遍,翻两页色影无忌的帖子,然后吃过一盒方便面。在椅子上睡了一会,睡到2点钟,觉得睡得不舒服,又继续上床睡,睡到5点,宿舍出去吃饭。吃完回来写写日志,表达一下生活的无趣。


5月29日
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
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后,离开的日子就不远了。
2月份收到Offer,然后办护照,等415,等I-20,等研院Offer,签证,打针,买机票,写毕业论文。今天晚上定了机票之后,离开的日子也就确定了。
July 30th, PEK, United Airline Flight 888=>Flight 102
PEK => SFO => ORD
还剩下 托运行李回家、修改毕业论文,答辩,打第二针,领学位,回家。
在国内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过了6月份,大概有些人恐怕10年都见不到一次了,也许20年。
买机票了
$792,在旧金山中转,在StudentUniverse上买的,没有买直飞的。体验一下中转也蛮有意思的。同行3个人。
7月30号的飞机,8月不到就要走了。到那边8月7要考SPEAK,然后是Placement Test。
没多少清闲日子了。

7月30日
UA888 and UA102之流水帐
早上起来很早
到机场的时候UA的Check in还没有开放。吃了顿饭,等到9点多的时候终于开始Check In了,所有Check-in所需的材料都是UA的员工带过来的,说明柜台上没有前一天留下来的东西。经济舱有D01-D05 五个口check-in,头等舱,商务舱则分别有各自的登机口,UA算是很大的公司了,在Terminal 3几乎占据了D区一排所有的服务口(每区一共两排服务口)。排队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堆人。对于行李的限制似乎是比较松的,只要总量上不超过23kg,基本上没有特别的要求。
小火车是无人驾驶的,一共两节,去得早的话,可以站在最前面,看看开车时的风景,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看的。小火车似乎是直线电机牵引的,地面上有不同于传统轨道车的轨道。车轮似乎是橡胶的,这样两边的轨道就是比较宽的水泥台,中间是感觉像是直线电机的牵引轨道。直线电机的牵引轨道在火车并轨的时候与普通铁路车别不小,整体都很大。
下火车,先是边防检疫,基本上什么都不查,直接走过去就完事。然后是海关出关的一个柜台,看护照和登机牌,紧接着是安检,与国内航班区别不大,电脑要拿出来单独检。然后就是候机大厅里面的最多免税商店了。都是些奢侈品之类的东西,也有书店卖些画册、摄影、风光、旅游、文化之类的东西,也有DVD一类的影像制品销售。
溜达溜达就到了E28登机口,飞机已经在旁边等候了,理论上应该是很大的飞机,但是看到之后一点都不觉得大。也许是北京机场太大了,衬托下来就很小。
每个座位都有液晶电视,当然很老旧,色域,可视角都不行。飞机没有从北极圈飞,先是从渤海湾,经过渤海海峡,而后又横穿了韩国和日本。大约是这个时候飞机上开始提供午餐,有chicken和beef提供。饭菜量不大,但是还算好吃,还有一块小面包和奶酪、蔬菜盒。虽然说这个航班是中美之间的航班,航班上的空姐应该是都懂中文和英文的,但是飞机上下达这种指令还是主要使用了英文。一遍遍的听着空姐说的“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飞机上的可乐竟然是美国罐装的,也许是灯光的问题,觉得美国出品的可乐颜色比大陆的颜色要浅一些。
飞机上有SkyMall的销售册子,上面有各类商品,价格比较贵。但是的确是不乏创意。先前觉得中国人的对市场的把握很好,做了很多实用的山寨货,美国人似乎也一样,并且做出来的不是山寨货。以后中国的产品在美国销售的话,利润率应该会不错。
飞机上的娱乐系统,也就是前面说的电视什么的,频道很多,座位左边的扶手上可以调节,大概有50个不到的视频节目(似乎很多是重复的),20套声音节目,其中有一个频道可以听到航空指令,这个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飞机上等待起飞的乘客可以快速地知道飞机什么时候起飞,前面还有多少架飞机等待起飞,同时也可以起到监督机长等人避免开小差等作用(实际作用可能有限,黑匣子本身就是在记录这些东西的)。
飞机的特征巡航高度大概是不到11000米的样子,速度在1000km/h左右。飞行航线是怎么确定的不甚清楚,反正不通过北极。
飞机上食物的量给的不多,都未必能够填饱肚子。所谓的breakfast给了一块小面包和一碗小的方便面。方便面似乎是日本生产的,或许是日资企业生产的,上面主要是日文。味道还不错,就是太少了,吃不饱。现在肚子已经开始饿了。
不同于国内航班,南航的国内航班一般都是把飞机窗户的隔板打开的,UA的这趟航班却主要都是关闭的,服务人员并没有要求平时开启还是关闭隔板,不过事实上是大部分的隔板是关闭的。
飞机上发耳机,但是质量很差,比国内的地摊货还要差。都分不清左右耳。
午餐是热的,这个可能在起飞的时候送上来的食物就是热的,而后期的方便面就只能靠飞机上自己烧水来泡了(猜是飞机上自己烧水)。
钢笔内的墨水在使用的时候漏出来了,猜测是飞机起飞后气压变化导致的,于是钢笔基本上不太能用了。
波音777上行李架的设计不平常,至少和Airbus的差别很大,没有仔细看清楚是怎么一个开关的机构,但是它的开合还是挺有意思的。
【上飞机是最好自己备一些东西吃的,要不还真是经常会饿】
Netbook在飞机上用很舒服。没有不适、挤之类的感觉。14寸的笔记本可能会有点不适。
登机的时候,左边是商务舱和头等舱的入口,右边是经济舱,经济舱又分2,3,4四个区,没有仔细研究,感觉上靠近过道的可能是4区吧,这样登机效率高。这又是一个运输管理中的优化问题了。飞机是提前10分钟准备起飞的,但是真正的起飞时间似乎还拖后了(也许是Palm上的表不准,谁知道了)。
飞机上是有点冷,不过绝对没有网上渲染的那样要自备毛毯之类的东西,穿一条长裤就什么事都没有了。飞机上发的薄毯子基本上也是够用的。
天亮了6:59(Pacific Time Zone, Daylight Saving Time),飞机上日出的霞光不错,不过没坐在窗边。
当飞机飞到10000m的巡航高度时,飞机外面的温度基本上在-50C左右,所以飞机上空调致冷不是主要的,需要暖气加热倒是真的。
也不清楚这个高度上,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在太平洋上是,风速大概150km/h,等快到大陆的地方就只有2-20km/h的程度了。
登机前,在通道上会对行李进行第二次安全检查,要开包。没什么大问题。这趟航班登记的时候是分头等舱商务舱与经济舱的区别的。不同于A320那种支线客机,登记的时候先通过头等舱区域,777这种客机开两个登机口,经济舱的乘客是看不到头等舱的,虽然它们本身也是连通的。
飞机到San Francisco的时候因为地面交通拥堵,晚了几分钟落地。下飞机速度并不快,行李很多。从飞机上出来,要穿过一个很长的通道才能到入境的地方。入境的Counter很多,可能有40多个。所有的位置都有人。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有华裔的Officer可能上来直接就是中文,也有不清楚是什么裔的人,说的英语很不容易懂。入境的时候十指按指纹,不过顺序和上海签证的时候略有不同,设备还是那个设备。从第一个Counter出来大概就算是真正的步入美国的领土了吧。
入境后先提取行李,行李转盘有两个行李出口,同时很多班航班的行李在一个转盘上出来。旁边的手推车很多。取完行李会有人检查蓝色的报关单。很随意的检查。然后是通过海关的行李查验,分两个区,一个区直接开包,另一个去先过X-Ray,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时候开包。
从海关出来,直接左手边拐过来就是Connecting Flights,首先是行李的Re-Check,只是简单的扫一下北京那边贴上去的条码,然后就扔进行李传送系统了。接着走下去是安检,美国的安检,或者说SFO的安检是要脱鞋的哦,笔记本什么的单独拿出来检,并且不能有其他的东西,潜的笔记本和包放在一起,就重新过了一遍X-Ray。X-Ray机器出来有一个不短的金属罩,可能是防止有人在此时偷拿行李,当然另一种可能是避免乘客刚刚走过安检门就取东西,造成人员在门口拥堵(只是猜测)。随后顺着标识走就能找到Gate 80,也就是我们转机Chicago登记的地方。
第二趟航班是Boeing 757,中型客机,每排6座,看起来有40排的样子。机上提供免费的饮料,但是吃饭是付费的。同时机上也有东西卖,只要拿信用卡划一下就可以,不用签名,不用密码,服务员会将回单与东西一并交给买家。这趟国内航班上还有一个中年的黑人服务员。在国内男服务员如果出现在车上并不一定能够给乘客舒服的感觉,但是在United的航班上,不论是50岁的大妈空姐,还是身穿马甲的男服务员,让人看起来都很舒服。也许是穿着的制服给人职业的感觉所以才这样。
UA的飞机上有一本杂志Hemisphere,很多广告,同时后面也有I-94表格,入关申报表等表格的填写说明。飞过来的时候航班上的说明是十几种语言的,美国境内的航班只有英文和西班牙文两种。同时中国过来的航班上,也提供中文的入境申报表格,但是填写要用英文。
UA的航班上还有一本杂志SkyMall,就是前面说的DutyFree的介绍。
SFO机场的Boarding部分使用的是检测磁性登机牌的设备,登机牌扔进去,出来一个小条,就是登机牌上贴行李签的那个部分。这个比国内还是先进了一点点。但是磁性登机牌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真不敢苟同。
SFO候机的地方,会有很多旅客丢弃的杂志也有电视播放各类新闻,奥巴马、杰克逊之类的东西。机场里面有上网的设备,似乎上一次网要5USD。没有尝试。
今天晚上和明天的饭怎么解决还真是个问题。准备明天和曾、潜她们上街采购东西,但是都没有手机也不知道怎么联系好。尽快把手机、银行卡什么办好才是正道。开始的几天似乎要时常饿肚子了。
从北京登机开始,到转机,再到坐上去Chicago的这趟飞机,一路上没有说一句完整的英文,更神奇的是在SFO,中文基本上可以搞定一切,通关、安检、转机……。真的是华人到处都是啊。
试图在机场用WiFi打电话,但是没有成功。大部分的WiFi是加密的,加密的当中还有不少是商业运营商架设的无法使用。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7 15: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八)   





  tiancaijacky 发表于 2011-12-28 14:11:23


     有半个月没来了,期间期末加上圣诞大家一起玩,耽误了不少,每每念及,总是心怀歉疚,今天又来填坑了。以后我决定每篇开头讲一讲该篇准备讲什么方便阅读吧。这篇以及下一篇主要讲讲自己大二的经历,争取写完。

    上篇讲到转系以及大一结束。自己在家优哉游哉的过了一个暑假之后,正式进入了大二,当上了垂涎已久的“师兄”了。如果说大一是适应阶段的,大二就是奋斗的阶段了。当抱怨完毕,习惯了种种之前在自己看来不可接受的东西之后,心理上,进入了一个比较不那么纠结的阶段,或者说,这时候的纠结不再是为这个环境为什么这样单调,我为什么不适应这里这些高级的问题了,只是一些就事论事的纠结,比如作业多,事情烦,等等日常琐事。经过大一下的努力和班上大部分牛人的转走,我的成绩已经能排到一个相当之靠前的位置了。学习上似乎不那么担心了。于是这个学期计划给自己找点事做做。看到同年级有人已经开始背GRE了,于是顺手买了本红宝开始自己的GRE之路,其实当时自己并没有想好要不要出国,只是觉得先背着再说。
    另外,辩论一直是我的爱好,由于在的院系实力很弱,所以第一年留下了不少遗憾。第二年决心自己挑起这个担子,闯出一点好成绩。
    大二的生活,就在这种大概想了想方向的情况下,开始了。
    大二一开始我们就经历一件了大事:校庆。其实我们一入校的时候,50周年校庆的造势宣传已经完全展开了。看着08年新日历上满满的“重量级”校庆活动安排,作为科大学生的自豪感,可以说在那时达到了顶峰。开学不久,2008年9月21日,科大50周年校庆“隆重”举行。好吧,也许科大50周年校庆是科大历史上相当失败的一笔。首先,校庆活动没有任何重量级领导参加,其次,你如果在西区,除了路边的彩旗,其他一切照旧,根本看不出有校庆的痕迹,再次,绝大多数网站,有影响力的媒体,在醒目位置找不到任何报道。那一天,科大不少人的心理是相当沉重的。那一天,通过收看校庆大会,全校人都看到了朱校长铁青的脸。。。一周之后,胡总发了封贺信,在新闻联播报道了一下。这恐怕是校庆的最高潮吧。当时冷却的心确实又热了起来。。。知道若干月后发现,矿大100周年校庆,也有封差不多的贺信。现在想起来,我也觉得这个校庆相当失败,既没有抓住机会好好宣传自己,也没有让很多同学在校庆当天体会到校庆的氛围,以至于西区的不少同学那天一整天都在议论,今天校庆么?怎么没什么动静。。。今年暑假临走时,去清华看望一位科大保研过去的师兄,席间聊到校庆,师兄摇摇头,感叹道,虽然已是清华人,但是心里还是科大魂,所以上半年清华校庆自己心里心酸远大于自豪,想想科大50周年校庆,感觉科大的影响力的确已经不能和别人比了。。。科大要面对现实了。。。说罢两人皆叹息。

    盼望已久的校庆就这么在憋屈中过了,自己的一等奖学金也拿到了,那些不开心顿时一扫而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亮色。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在上课,背单词,准备辩论赛的循环中渡过。为了不耽误正经课的学习,又保证任务完成,就逃掉了不少政治课,用来背单词,然后晚上早早去上自习,上到九点就和自己带的一帮师弟师妹们讨论辩题去了。挺充实。期间寝室成员也发生了变化,S转到了东区数学系去了,大一同系,大二转到23系的L忍受不了楼上的游戏氛围,搬到了我们寝室。L是个特别热爱钻研技术的男生,他四年的经历相当之跌宕起伏,后来也成了我在科大最好的兄弟之一,之后打算专门写写他。大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真的变难了,回过头看大一的课程,还真觉得,如果自己稍微多花点时间,怎么可能考不好嘛。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真的长了很多,有些课作业独立完成是没啥戏了,只得求助那些学霸大牛,也就是从大二开始,作业从一人一个版本,到一个寝室一个版本,再到,一个班就那么几个版本。也就是从大二开始,可以慢慢看出一个人真正的选择了,大一的学习,那是高三的惯性使然,大二,才露出了真面目。有些人选择远离尘世,寄情于学术,遨游于教室图书馆,有的人选择社团学术两手抓,只是有的抓社团的手更硬些,有的抓学术的手更硬些。还有的,从此成了宅男,极少上课,纵情游戏人生。

    我是第二种人,努力在自己的辩论与学习中平衡着。但是对于我,真的很难。我并不是一个可以事事都做好的人,当我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脑袋里无法控制的去琢磨,去思考。其他的事情,确实有时难上心里去。不过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了回报,2008年12月9日,东区水上报告厅。自己终于把一只以前没有进过第二轮的队伍,带进了决赛,在和对手比分相同的情况下,评委投票2:3饮恨水报,获得中国科大第十九届辩论赛亚军。自己也获得了当年的全程最佳辩手。我到现在还认为,那是我大学时候最光荣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若干年后,我当然不会记得自己的成绩,不会记得自己的排名,也许也不会记得微积分线性代数都学了些什么,但我一定会记得那段时光,那份只有自己才能懂的坚持,那份对自己内心的坚持。这,也许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模样。
PS(今年的辩论赛我在网上也看了好多场,李琛和陈可真的不错,实至名归,都是“少年老成”,一个人可以挑起一支队伍的人才啊,大一新生就这样实在难得。记得我看李琛半决赛陈词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八)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852&fromuid=616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7 15: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九)  





tiancaijacky 发表于 2011-12-28 14:30:29
       其实大二一年最大的大头是GRE,其实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日子,还是挺美好的。当时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总结,我觉得能表达我当时很真切的心情和想法,就贴过来了。

    忙碌的一年结束了,期间穿插着自己各种的执拗倔强较劲,有的赢了有的输了,有的不赢不输。

     自去年暑假在家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买本红宝开始,我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可是即使走不归路倔强的性格还是让我变着花样换着路途走,结果让这条路似乎变得更不归了点。在科大一个准备出国的人通常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七点前起,到图书馆占个座,然后去教室看看书,上课,中午吃完饭,便去图书馆接着学,累了趴上二十分钟,然后接着学,下午上课,晚上自习,十一点回来,总之就洗了睡了。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最后终于泪流满面的拿到offer啦,最后平生第一次在瀚海上注册了号,在offerrain上发一下,大牛问哈佛和斯坦福选哪个好,最后结论是哪个都不是太好。小牛求前二十的比较,地方方向和米哪个更重要。牛犊把五十左右的拿出来晒晒。。。That‘s all。这样copy下来本人认为要求不是太高的话,对于所有人都是零风险的流水线作业。很不幸,本人copy不下来,或者说不愿意copy,或者说没能力copy。。。反正结果就是没有去copy。大二上去搞很喜欢的辩论赛了,只记得那段日子里什么成绩考试,似乎都与我无关了。我不是小牛牛,可以多线操作。上天对我总的来说比较公平,尽心做的事一般都能出成绩,即使不是马上,也会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但是一段时间内,却也只能尽心做一件事。所以最后辩论赛成功了,GPA失败了,失望是很失望,后悔到不后悔,Anyway,this is my choice。我终究不是安心坐图书馆的人,大一下体验了一学期什么都不管只管学习的日子,虽然不是很刻苦,但是那种寂寞空虚无聊不亚于一个人万念俱灰后每天堕落打游戏。所以,以后再也不过那种日子咯。

     提到这一年,不能不提到GRE了,师姐曾经说过,她考G是糊里糊涂的报名了,糊里糊涂的上新东方了,糊里糊涂的考完了。其实和我的感觉很像,糊里糊涂,倒并不是没有重视没有努力,恰恰相反,当你做完一件在做之前心里对它已经充满敬畏充满恐惧的事情,却发现其实也没什么的时候,你会有点恍惚:就这么结束了?再回想起自己当时部分顾虑发现真是多余。回想起自己报新东方寒假班的名几乎是咬着牙下的决心,把自己的1400元交给ETS时更是有着慷慨就义的悲壮,记得当时的校内状态改成:开弓没有回头箭。不久,我就发现我错了,其实准备GRE对我来说真是一段很愉快的经历。首先感谢下新东方,在新东方的二十天收获了两年中早已丢失不见的希望和决心,还有六个相处相当愉快的室友以及在沈爷大帝光环照耀下的我们这两排的活宝。那真是令人回味的旅程,从没有哪个时候感觉自己可以那么有力量可以那么专心。万人迷琦琦,酷哥老翟,艺术家子江,老愤青老李。从他们戏谑的语句却读出很多他们人生的沧桑与积淀。从他们那里知道,人生可以这样过,可以不只有出国GPA保研等等...这2580元是我觉得花的最值的钱,它买来了二十天的开心,四个月的激情,以及一生的思考。当琦琦最后一天唱风雨无阻时,差点哭出来,当最后一天为了赶飞机提前一个人拖着箱离开农职时,也许真的有三步一回头。那时的感觉有有些像孩子要脱离父母独立了,从此考G的路上我也只有一人奋战了。

    不久开学了,自己竟然放弃午睡的习惯去自习,关键是自习了晚上也很少打瞌睡,让自己也诧异不已,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考完GRE,当我开始对着工热材力流力等等时,我发现,久违的瞌睡又来了,这是后话。每天就在单词和作文中转换着,GRE的作文确实应该也的确会令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同志们党员们汗颜一下,他们出的作文题让人更明智,你们出的作文题让人更弱智。虽然作文只有区区3.5,但是能在短时间内对那么多有意义的话题进行一个尽量深入的思考确实受益匪浅,我敢打赌,如果不是考GRE很多话题我一辈子也不会去想。中间最折磨人的就是发烧了,偏偏是在我状态最好的时候,一烧,状态全没了。四月初回家堕落几天考作文,然后就又进入笔考冲刺了,那个时候单词才背过三遍,时间却只有五十天了,五十天,有些牛人都开始模考了,我还没做单项练习。二话不说,把陈圣元的填空和宋昊类比反义买来,做啊做做啊做,然后就错啊错错啊错。不过倒是没觉得多沮丧,甚至有的题为他叫好,对的那么合适,那么工整。然后就是单词,一心想让那本红宝宝变旧变破,可是最后考完了也没实现。每天就靠打击某个人增加信心(嘿嘿,谢谢你,你还是蛮有用处的)。一切倒也顺利,最令我担心的倒是课,这学期的课都没什么心思学,所以一想到这个就感觉很煎熬,要是挂掉不就惨了,最后心一横:不管它了!老子都搞砸不如只砸一样。所以无论成绩多悲剧,我都接受,绝不后悔。这是我的选择。我的固执与执拗又一次把我带上一条路,也许他们改变了我前进的方向,也许没有,反正,命中注定。然后就考了。就结束了。查分时当我听到语文:580,数学800,作文3.5时,还是叹了口气:为什么语文没有600呢?但是转念一想,不错了,还有多少人付出比这多却没有拿到这个成绩呢?知足吧。于是一年就结束了。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九)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855&fromuid=616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7 15: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十)  


  tiancaijacky 发表于 4 天前

先祝各位叔叔阿姨新年快乐!

    明天要开学了,怕更新不及时,于是今天就来继续写点。
额,首先澄清一点,看到有些叔叔阿姨把我比作“鹰”或者“狼”,这个太过奖了。我既不鹰,也不狼,更不牛,就是一个比较坚持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普通人。外加脸皮比较厚一点,敢把一些经历和想法拿来晒晒。为后来人做个参考。
这一篇继续讲讲GRE的经历吧,毕竟作为科大成功男生要搞定的3G之一,这个分量还是很重的。
首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个考试。
我个人觉得GRE考试不仅仅是应试,通过准备GRE考试的的确确能提高不少自己的英语水平,我看过一些论调的大概意思是说提高英语水平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非要是GRE,这个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没有一个考试拿成绩的压力在那逼着你学,完全靠自觉,这个也是对大多数人不太现实的。在科大有个不太好的现象,就是考GRE的人多,真正从心里重视的不多,嘴上喊的响,实际做的一般。导致科大的GRE成绩比其他兄弟学校是有差距的,同样的情况还体现在考托福上。而且有个情况我也很困惑,就是还有一部分人,十分重视,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开口闭口GRE,结果考出来还是一般,我猜可能是背的压力过大了吧。所以听过一句话说,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态问题。倒是有几分道理。如何调整心态?我个人的经验是,做自己,走自己的路。我考GRE的时候也碰到过一些问题,就是在我进度还不快的时候,人人网上有些好友进度已经飞快,而且天天更新日志,说什么红宝背到第十遍了啊,模考“只”考了600啦,看得我是心急火燎。差点被打乱节奏。其实熟悉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一场比赛,一旦一方的节奏失控,打不出来自己的战术,那他几乎必败无疑。所以,当面对GRE这样的强敌的时候,第一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的阵脚,稳步推进。以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是以“应试”的方法速成,还是“学习”的方法准备。想通这个之后,我准备起来得心应手多了,每天对自己的进步都做出充分的肯定,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积极的状态。其实,到考前,我就知道,我的成绩不会太低了。“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我从不少牛人身上学到的一点。

其次,关于新东方的问题。
该不该去新东方,该去北京上还是留合肥上,这个自古以来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在第一个问题上没有犹豫过,就是去上,实话实说,可能对有些出身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这个也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觉得还是有些帮助的,至于值不值那个钱,每个人感受不会一样。第二个问题呢,其实我当时也不存在犹豫,因为当时合肥新东方的GRE班还没搞起来,合肥新东方的GRE班好像是在我考完GRE的那个暑假,大规模开班的。不过如果让我再选一遍,我大概还是会去北京吧。因为我觉得在合肥上没意思,合肥新东方GRE班那简直就是为科大开的,和在科大上课没啥区别。而在北京上,可以遇到很多不同学校的人,与他们有些交流,找个机会看看其他学校的人在干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以及认识认识,以后出国路上相互帮助。后来,在我的出国路上,有两个在新东方认识的朋友对我帮助很大,一个是比我大一届的苏州大学的学长,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加油鼓劲,并且把他出国用到的所有资料,所有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我现在和他还有联系,是很好的朋友。还有一个是我当时的室友,他的经历对我的鼓励非常大。应该说,他的硬件条件相比众多科大同学来,是根本不能比的,他是个二本学校的,家里想让他出国,他就来上了个新东方,结果被我和另外一个浙大的同学说得一愣一愣的,说他从来不知道出国后面还要那样各种准备。他成绩也一般,在他们班都不拔尖。后来考出来的GRE,托福,都不好。最后家里花钱去了个一百多名的学校。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大概没什么。但是高潮在后面,他去了之后,在系里一个老师一个老师的谈,成功找到老师收他做PhD,给他全额奖学金。他跟我说:“真的没啥,实在不行,咱花钱先出来,就凭我都能找到机会,你还怕找不到?”给了我足够的信心。他的例子也说明,有的时候,如果家里有条件,但又没有拿到最想去的学校的offer,其实也可以先拿AD过去,在那边再努力找老师,当然,不是说一定能奏效,但机会会大很多。

这大概就是我对GRE一点补充的经历和看法吧。

追忆似水流年——一个普通学生的科大四年(十)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065&fromuid=61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7 15: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大的路        鸳鸯之子





鸳鸯 科大学生家长  发表于 2011-11-15 16:14:47



(儿子在2011级本科生“我的祖国,我的科大”演讲比赛获二等奖的演讲稿)
     
      在科大校区的诸门中,我最钟爱的就是深沉古朴的老北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这沉默的北门代表着一个为国奉献的信念,传承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凝聚着一股风雨同舟的力量。
      一踏入老北门,就是科大东区南北的中轴路玉泉路。北京玉泉路19号,53年前如日初升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那里迎来了第一批1643张年轻的面孔。为了“两弹一星”,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为了中国能有一天骄傲的以科技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群热血天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群无私的渊博的科学家聚到了一起。他们同舟共济,创造了这所年轻的大学,他们将科大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但是,正因为这种无私的担当,国之不幸的十年文革更成为了科大之大不幸。科大一下子从首都的大院流落到了合肥的小院,教师和设备流失过半,曾经的顶尖学府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正如学校主干道玉泉路不曾变更的名字一样,科大人的精神并没有动摇。从不言败,永不消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北起古朴的一教,南至现代的微尺度实验室大楼,走在如今科大的玉泉路上,仿佛走在科大从过去到今天并通向未来的历史道路上。
      与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同,我的家就在合肥,距科大步行不过十分钟。过去闲暇时,我常和家人来这座绿树荫蔽的校园散步。少年班学院的天使路,第一教学楼边的瀚海路、勤奋路,孺子牛雕像侧的孺子牛路,学生生活区里的郭沫若路……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条红专路。“大学者非有大厦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在雅静的校园里,在绿荫下宁静的阴影处,矗立着许多位大师的雕像。当我漫步时,大师深邃的眼睛不时投来睿智的一瞥,也正是这些深沉的目光点燃了我对科学、对科大最初的梦想。但是当我真正来到了科大,对科大的历史,对那些大师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发现那些大师的目光,其实更为深沉和复杂。
      钱临照老先生是每位科大人当永远缅怀的一位无私、正直、高尚的大师。他以科大为家,即使在迁校后那段极端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离弃,直至生命的最后埋骨于此。钱老一向主张外语学习,主张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走上国际平台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可钱老还始终珍藏着一枚印章,在与出国的师生通信时,总会盖上它。那块印章上刻着一句古诗“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那些大师的目光中闪烁的是希冀啊,他们期望我们能够真正为华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而不仅仅只为了小我的追求。其实在校园小路旁,矗立的不仅是大师们的雕像,更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丰碑;其实在红专路旁,沉淀的不仅是钱老的骨灰,更是大师心中对今天科大人,对今天中国青年的期待。科大过去的道路,在我们脚下,科大未来的道路,将由我们铺就。条条纵横的路,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期盼,不断提醒我们:迎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攀上科学的高峰。

科大的路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643&fromuid=616
婉风 发表于 2012-1-7 16: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能一起欣赏太好了
婉风 发表于 2012-1-9 2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在一起好查找,谢谢版主
 楼主| 902896 发表于 2012-1-9 2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婉风 发表于 2012-1-9 20:39
集中在一起好查找,谢谢版主

婉风客气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2 22:54 , Processed in 0.158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