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田里草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09: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美国的子弹飞一会”~~~
有人在你面前不停的幌动长矛,却不让你拿起盾(那怕是纸盾),这就是霸权!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一季度开征房产税~~~
一套房也收?总想从百姓身上刮财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0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A股春节红包行情的宏观条件皆已具备。~~~~
这可是绝对好的好消息!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0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对地产股投资策略的分歧,也影响到基金经理对金融股的判断。尽管市盈率低至10倍以下,但多数基金经理并不看好金融股今年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在近两年的快速扩张后,金融行业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甚至不排除在紧缩政策下出现超预期的放缓。虽然金融股很便宜,但动态地看,便宜有便宜的道理。

可以稍稍进点了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09: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实体产业的最大利润被投机资本掠夺一空~~~
切中要害!!!!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1-1-12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地区的民间资本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并形成较具规模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组织体系,他们资本调动能力强,行动迅捷一致,资本固化度低,进出方便。他们把各类商品和市场要素当做“猎物”,灵敏地寻找获利空间。~~~~进一步限制了民间资本对主业的投资。~~~~~
真正的危机啊
淡雅 发表于 2011-1-12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页都是星空老兄的见地~~~学习滴很认真嘛~~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4 08: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密央行2011年的真实底线(一)
【博览资讯研报】我们手头上刚刚得到一份《周小川行长在201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对比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的201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公报,我们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差异,而这些细微差异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极具价值,我们认为,值得您高度重视。

我们的解读只针对两点:一是央行的信贷底线,二是央行的通胀底线。

第一部分 央行的信贷底线所隐藏的剧烈动荡截止目前,大部分公开媒体的宣传口径仍然维持着“央行并未公布2011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的说法。

但在周小川的讲话中,却明确无误地提出了“2011年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速16%”。这与我们见到的唯一一则相关报道“在新年伊始针对商业银行召开的货币政策吹风会上,央行表示2011年M2的同比增幅目标是16%,贷款增速预期应该在12%到13%。”一致。

因此,我们确认,M2增长16%,信贷增长12%~13%就是央行2011年货币信贷的调控目标。

但这条调控底线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信息,它预示着2011年的中国金融生态将发生剧烈动荡,不论这一幕是否真的发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央行希望引导这个动荡发生。

信贷与货币供应量都是对一定口径的货币的统计,但是货币是流动的,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信贷被统计进了货币供应量,有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是以信贷的形式发放的。

从理论上讲,只要整个社会的货币运转系统没有发生大的变革,根据不同货币口径统计出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应该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我们进一步从数据上进行了检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这个判断。

我们选取的数据样本是过去5年的信贷数据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结果发现:

1.过去5年,每年新增信贷与新增M2的比例平均值为67%,也就是说,平均0.67单位的信贷为转化为1个单位的M2;

2.过去5年中,每年新增信贷与新增M2的比例维持在58%~71%,其中,最低值58%和71%分别出现在发生金融海啸的2008年和之后的2009年,如果将2008年和2009年合计,这两年的新增信贷与新增M2的比例正好与过去5年的平均值67%一致。

3.如果剔除2008年和2009年的异常波动,其余各年新增信贷与新增M2的比例最低值为63%,最高值为69%,仅相差6个百分点,表明这个比例非常稳定。

4.过去5年,信贷的平均增速为20%,M2平均增速也为20%。

也就是说,不论从绝对比例看,还是从相对比例看,信贷与M2的稳定关系在过去5年以来都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央行2011年的调控目标表明,央行希望打破这一稳定的比例。

(主任研究员 张雄)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一国金融生态的形成都是在多年市场运行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短期内要产生巨大变化,不论其方向是否正确,带来的冲击都可能是毁灭性的。

解密央行2011年的真实底线(二)
【博览资讯研报】根据信贷与M2过去5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比例的这个规律,我们接下来构建了二者的计量经济模型,再将2011年M2增长16%作为参数带入这个模型,最后对历史误差项进行调整。

结果显示,16%的M2增速对应的2011年新增信贷目标接近8万亿。

但是,如果根据央行2011年信贷增长12%~13%的目标测算,2011年新增信贷目标为5.75万亿~6.23万亿。

二者相差巨大。

信贷与M2在过去5年稳定的比例关系,其实对应着一个已经稳定的金融生态,它表明,中国的货币流通系统、货币创造系统、货币响应速度都已经成型,非常稳定。

但是,如果央行要强行同时达到M2增长16%和信贷增长12%~13%这两个目标,则必须打破这个已经稳定多年并已成熟的系统,自然,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生态必将遭遇剧烈动荡。

而这种动荡对应着央行两个真实的调控方向:其一,极力压缩信贷投放;其二,大幅提高货币乘数(现实是,货币乘数自2009年三季度之后一直在持续下降)。

也就是说,央行希望尽量压缩基础货币投放,并寄望市场自身的金融活化来填补由此带来的流动性空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央行今年为何如此高调的强调“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将其置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了。实际上,在央行2011年工作会议召开的一个星期之前,央行四季度例会对“利率市场化”只字未提,而仅提到“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在,我们总算明白央行这处调整的用意所在了。

但是,一国金融生态的形成都是在多年市场运行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短期内要产生巨大变化,不论其方向是否正确,带来的冲击都可能是毁灭性的,这也正是人民币升值必须坚持渐进性、可控性、自主性的原因所在。

我们注意到,央行部署的2011年第一条工作措施就是“一是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而这很有可能就是对应的尽量压缩信贷投放。

第二点与此呼应的变化是,央行对信贷调控的口径已经从“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调整为“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将“保持”调整为“引导”,暗示四季度的信贷势头不应该“保持”,而应该有所“引导”,引导的方向是在适度的前面增加“平稳”的要求,央行压缩信贷的意图在此已经透露得很明显了。

(主任研究员 张雄)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央行对通胀的调控目标已经从管理好通胀预期,退而求其次到管理好控制通胀的货币条件。这既是央行对未来通胀形势恶化的预判,也是为未来推卸控制不好的责任提前埋下伏笔,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央行极力压缩信贷的意图。

解密央行2011年的真实底线(三)
【博览资讯研报】第二部分央行的通胀表态隐藏着怎样的预判?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在央行部署2011年主要任务上,“稳物价”尽管仍然被摆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但在措辞上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的改变,就是将“管理好通胀预期”调整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比如,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直接点到:“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样的调整表明,央行对通胀的调控目标已经从管理好通胀预期,退而求其次到管理好控制通胀的货币条件。

也就是说,央行并不认为凭一己之力能够控制好未来的通胀,而管好控制通胀的货币条件是眼下剩下的现实选择。这既是央行对未来通胀形势恶化的预判,也是为未来推卸控制不好的责任提前埋下伏笔,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央行极力压缩信贷的意图。

一个非常蹊跷的现象是,尽管通胀被摆在央行2011年头号工作任务,但央行网站公布的会议公报却没有丝毫提及对通胀形势的预判。显然,这不合乎惯例,也不合乎常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央行不想公布其对通胀的真实想法,以免引起社会不安。

但是在周小川的讲话中,这部分内容却有充实。

其原话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当前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增强;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对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从中长期看,国内劳动力成本趋升、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结构性因素也会加大未来通胀压力。因此,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可以看出,周小川将“管通胀”定为“最紧迫的任务”,而在对外公布的央行公报上,仍使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官方说法,这表明,央行内部对通胀的态度比传递给市场的态度要严厉得多,而这对应的货币政策也必然严厉得多,此其一;

其二,周小川在论述通胀形势时,谈到货币因素仅有“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这一点,这暗示央行不认为通胀是单靠货币政策能够管住的。这与周小川讲话中提到的“这些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履行中央银行职责面临重大挑战”一脉相承,也与央行将措辞调整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逻辑一致。

最后,我们要提醒各位投资者的是:2011年,小心央行!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4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新兴产业的投资逻辑
【博览资讯研报】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业内人士预测,这可能是一系列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即将密集发布的冲锋号角。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两年前的这个时候(2009年1月14日),汽车与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在同样级别的政治会议上出台。此后的一个月,装备制造、纺织、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产业振兴规划接踵而至,相关配套细则也在三个月内陆续登台亮相,这对当年宏观经济的刺激和证券市场的提振贡献卓著。上证综指上演了一波八个月内接近翻倍的行情(从元月的1900点到八月的3478点)。

这很让人憧憬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也会在2011年演绎一出同样的精彩大戏。特别在股票市场已疲软了两个月,行情“领军人物”遍寻不着的当下,市场对这种“兴奋剂”的预期性需求尤其强烈。

但博览研究员比较谨慎地认为,投资者可能要失望。

那些风光无限的市场领导者,包括金牌分析师、私募翘楚,以及经济学家、投研机构,都已经并正在鼓励广大投资者,2011年应首先并重点配置七大新兴产业。他们的逻辑一般基于两点:其一,新兴产业规划以及细则今年铁定出台;其二,中国已经开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周期,政策偏向决定了今年行业增长的确定性。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并不否认上述两种支撑因素的存在。但在投资的角度而言,我担心这种自上而下的选择策略在2011年可能要失效。

我的理由是:市场对产业规划出台正在逐渐“审美疲劳”,事件性驱动力在减弱;2011年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暂时难以形成,业绩驱动尚未形成合力。

你是否在憧憬中国新能源的美好前景?你是否在遐想风电装机十二五就要翻番?巨大而漂亮的蛋糕,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奶油上面那粒美味的樱桃,你会为选择行业龙头而信心满满。但是风机巨擘华锐风电用上市首日直接破发的事实告诉你,并不是所有新能源企业都值得你去投资。

我相信,2011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华锐风电”涌现出来,佐证我们此前的研究中多次提及的两个观点:首先,七大新兴产业不会在2011年就万马齐喑,它们的发展会有先后强弱之分;而具体到七大产业的细分领域,差别会更为凸显。其次,即使在同样的细分产业,贵为行业骄子的上市公司也会良莠不齐,这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的质量上,更体现在管理层水平、员工素质、地域差别等方面。

这也就意味着,沿用“自上而下”的选择方法,由宏观政策倾向来推演行业利好,从而对行业前景作出推荐评级的套路,对萌发期的新兴产业并不合适。回顾过去的两年,2009年一个振兴规划可以让板块齐涨,2010年一个故事可以让概念股普天同庆,这种炒作风格在2011年很可能成为“过去时”。相反,摒弃传统观念逆潮流而动,从企业基本面本身来筛选标的,并辅以行业利好等催化剂,可能比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选择更具确定性。当然,这种“自下而上”的理念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也正是巴菲特赖以制胜的地方。

简言之,对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化,我个人倾向的总结判断是:2009年看政策,2010年看风格,2011年看个股。

再次强调我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给出的结论:2011年,请对新兴产业谨慎乐观。但这不妨碍部分细分产业的优质公司可能会率先脱颖而出,这需要投资者“自下而上”的慧眼来识别。在我们看来,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二级、三级细分行业、产业链节点、热销商品、独特商业模式,是较好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基于对新兴产业的谨慎评级,我们认为市场一致看淡的其它行业,尤其是权重板块,投资者应该多多留心,倍加关注。

(研究员 刘涛)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4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易纲,A股“飞”
【博览资讯研报】哪怕只是“贴地飞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称,包括价格和数量型工具在内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 中国通胀压力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 2011年要继续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贸易顺差或经常项目顺差。

这份表态不同寻常。

在通胀、过热与升值三重压力下,央行或重新审视利率与汇率选择。

外汇储备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1990亿美元,单季新增额创历史新高,外储总额达到2.85万亿美元,较09年增长了18.7%。外汇储备持续强劲增长,令批评人士更有理由呼吁人民币加快升值。

信贷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新增贷款7.95万亿,较2009年少增1.65万亿,票据融资减少9051亿元,1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807亿,较上年同期多增1007亿元。简单计算可以发现,扣除票据融资减少额以后,2010年新增贷款仅比09年少增7000亿,超过7.5万亿的计划额度1.355万亿,全年信贷控制并不成功,“失控”延续到了12月。信贷的强劲增长加剧了通胀压力与过热风险。

“中国持续强劲的银行放贷和大规模外汇储备积累,可能是即将出现问题的先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前主任埃斯瓦·普拉萨德表示。这种问题首先表现在通胀“失控”。

2011年的通胀复杂而强烈,其混合着众多国内、国外结构性因素。

国内低端劳动力成本飙升产生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的混合型通胀;

国外第二轮量化宽松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已超越08年峰值创出历史新高;

气候因素导致全球食品价格再次飞涨;

巴西、澳大利亚洪水令铁矿石、煤炭供给再现危机;

而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实质负利率、房地产泡沫与庞大的货币存量,刺激通胀预期前所未有地“繁荣”。

目前,无论是控制房价还是控制物价行动,都难言成功,以至李克强副总理在英国重申“中国有能力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1年通胀的复杂与严峻令升值与加息都必不可少,关键在于央行权衡利弊下的选择次序。

博览研究员此前认为,12月汇率上的缺乏建树以及圣诞加息,说明央行已在汇率与利率之间做出了选择,基于升值加剧资产价格泡沫的恐惧,以连续加息抑制经济增长的手段对抗通胀,人民币升值方向不变,但升值幅度下调。

易纲的这一表态或代表央行正重新审视利率与汇率的政策配合,但这种审视是基于长期结构调整的宏观策划,还是基于一季度紧迫性的战术表达,对股市的影响将天差地别。

(高级研究员 朱茵)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信易纲,则缓加息、先升值,可以让A股 “飞”一会儿;信李稻葵,则货币政策“从紧”不会松懈,应该持有现金。易纲的表态代表央行的长期战略规划,而不是短期政策指南。一季度加息的紧迫性大于升值,人民币难现去年的快速升值走势。

信稻葵,持现金
【博览资讯研报】A股市场的趋势方向已牢牢掌握在央行手中,但市场越是看重央行政策,央行越“吊起来卖”,货币政策出招比“007”的行踪还要扑朔迷离,到处都是噪音干扰。

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易纲表态货币政策空间收窄、通胀根源在于贸易顺差的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发表言论,称中国有理由在第一季度提高利率,因为季节性的因素导致年初的物价压力一般较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态可以完全对冲,政策的选择再次让人摸不着头脑。

信易纲,则缓加息、先升值,可以让A股“超低空”的“飞”一会儿;信李稻葵,则货币政策“从紧”不会有丝毫松懈,应该低眉顺眼地持有现金。

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已降至海平面之下。自从2010年10月《国际金融报》同周小川行长闹了一场迅速翻脸的“加息门”事件后,再从官员言论中推测政策方向已显得颇为“奥特曼”。即便是真枪实弹的行动,也常常云里雾里地不知所云。比如11月份通胀、信贷、投资“三大失控”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央行本应第一时间上调利率,可先“见公婆”的却是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在圣诞期间才“掀起盖头”。

是以分析只能从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入手。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紧迫的挑战是通胀,而通胀的根源是货币价格。货币价格对外表现为汇率,对内就是利率。在通胀已现“失控”苗头时,加息与升值的理由都足够充分,行动都足够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一种工具的使用最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成功避免了通胀预期的自我强化,就成功避免恶性通胀。

当前多种通胀预期强化因素同时出现:

第一项强化因素是货币供应量继续大幅增长。据消息人士透露,一月的第一周,商业银行放贷量达到5000亿,其中四大行放贷近3000亿元。在巨大的货币存量尚未回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显示数量型调控已无力控制局面,必须继续动用价格工具。

第二项强化因素是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进入一月份以来,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由12月末的176.1升至12日的182.4,升幅3.58%,而12月该指数运行平稳。

第三项强化因素是房价继续上涨。去年“最严调控”下北京房价整体上涨42%,1月上旬北京二手房价住宅均价延续涨势,较12月环比再涨2.74%,房价的不断上涨成为最大的通胀预期催化剂。

对于打击强化通胀预期“三因素”来说,快速升值收效甚微,而加息则可填补数量型工具的不足。也就是说加息更具紧迫性。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易纲的说法代表央行对宏观形势的长期战略规划,而不是短期政策指针。考虑到通胀预期的强化因素不断出现,而加息是抑制通胀预期的最有效手段,一季度加息的紧迫性大于升值,人民币升值方向不变,但可能难以出现去年9、10月间的快速升值走势。

(高级研究员 朱茵)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市场受限于存量资金的积弱,蓝筹行情很难在一季度里因为年报行情一蹴而就。而来自太平洋东面的美元,才是煽风点火的关键角色。当前外部环境:美元下行,欧债企稳,令行情被燃起的可能性大增——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60元,加之美国相关经济数据温和增长,美元指数跌破80美元关口,这与十月份A股爆发之前颇有相似之处。是以,“花期”为一个月的小周期行情之空间、时间都具备,东风渐现,资金吸筹布局当是时。

美元助力“春节红包”行情
【博览资讯研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月12日我在《一月,风云际会:估值确认+政策放缓+资金周期》曾指出,A股春节红包行情的宏观条件皆已具备:A股估值存在着近30%的套利空间。相关宏观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修复悲观估值,由于加息甚至准备金工具在节前动用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再加上基金的补仓行情,“十二五”开局的信贷高峰,以及惯例性的年初资金流入,使得A股的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在一月份有望得到叠加。此外,从愈演愈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际大宗、油价企稳回暖,美元指数持续震荡的外围环境来看,可以说A股行情存在随时爆发的可能。

什么东风才能让A股立刻飞?

缺一个能够凝聚资金的突发性事件。博览研究员认为,市场受限于存量资金的积弱,蓝筹行情很难在一季度里因为年报行情一蹴而就。而来自太平洋东面的美元,才是煽风点火的关键角色。

1月10日,《Sorry,Bank!你只是个副旗手》观点是:看好蓝筹股的兜底作用,但并非领涨,充其量只是个副旗手。未来预计节后货币回收的杀伤力应该还有一次集中爆发,尤其是通胀、信贷、地产“三大失控”未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下,行情恐怕只能期待外部的力量(美元、大宗商品等)来发现领军板块。

当前外部环境:美元下行,欧债企稳,令行情被燃起的可能性大增——1月13日葡萄牙售出总计12.5亿欧元的债券,实现了原计划的最大拍卖总值,这表明投资者对于葡萄牙改善其财务状况的能力充满信心。同时,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的日程临近,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60元,加之美国相关经济数据温和增长,美元指数跌破80美元关口,这与十月份A股爆发之前颇有相似之处。

博览研究员还注意到,当前两市成交量低迷,投资者几乎没有卖出股票的意愿,极小资金就能让多数中小盘的个股股价产生较大波动。在过去的3个交易日中,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了不下20只个股出现尾盘异动。加上当前多数个股技术指标调整已经相当充分,大资金只要能够在下一轮成交量有效放大的行情爆发之前建仓完毕,就能完成资本套利。

所以说,当前“花期”为一个月的小周期行情之空间、时间都具备,东风渐现,资金吸筹布局当是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博览研究员尚未通过例会探讨形成共识之前,继续维持“短期乐观、中期谨慎”的判断,博览主任研究员程凯先生关于“中期上涨已经确认!”的判断,目前是基于其独特研究框架给出的“前瞻性预判”,值得我们重视,但目前,本内参更强调,多品评其研究的逻辑线索与分析框架,对其“大胆超前”的预判结论,供我们参考。

我认为在1月20日左右,宏观经济数据确认中国经济及A股估值,即是行情的表现期。当前,信贷投放一如既往火爆,从灰色一点的逻辑链来说,可以看成资金在布局了。

但对于中期的一季度行情,我个人依然看高频加息划定的下行通道。当前存量资金点火,增量资金大规模入市的迹象没有看到,而这又是蓝筹启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与吴璇女士的观点略有不同的是,我不否认银行等权重的投资机会,但对于短期行情来说,我更认为蓝筹权重只是副旗手的角色——有机会,但起到的是兜底作用,而不是领涨。

进一步,这些机会仍然指向中小盘股,蓝筹启动仍受一定条件制约。

未来的最大变数在于,胡锦涛主席访美后,人民币升值预期一定会发生方向选择——要么“见光死”,市场透支预期;要么继续向上,继续预期,但一定不是横盘。现在就我个人和市场的观点而言,更倾向于前者。

另外,中国周边,韩国、泰国相继加息,市场重现加息预期。未来预计春节后货币回收的杀伤力应该还有一次集中爆发,尤其是通胀、信贷、地产“三大失控”未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下,高频加息预期仍会压制行情空间——

一则,信贷投放,很可能令管理层忍无可忍,差别准备金常态化,但可能仍然不够;

二则,目前央票一二级市场倒挂,慢慢透露再加息信号;

三则,通胀预期,有可能在春节之后再度攀上高峰。

所以,现在是政策的紧迫感,倒逼行情选择在有时空发挥余地的1月份展开,也即博览财经“短期乐观、中期谨慎”的主流观点。

(主任研究员 邓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7 02:36 , Processed in 0.1425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