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田里草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4 08: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狼性4号”银华陆文俊:做A股是我们的命
【博览资讯特稿】升任银华基金的总经理助理之后,陆文俊平均每天只有4个小时用来看研究报告。而在担任基金经理的时候,他每天仅这一项,时间就超过8个小时。

纵使每天工作10小时,他还是说自己并不是这个行业最拼命的人,“我自己以前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多,现在身体没有以前好,每天看到晚上10点钟就不行了。”

在外界看来,2010年上半年对于陆文俊应该是一个难熬的阶段,在经历过2009年榜眼的辉煌后,随着汽车股的下挫,他掌管的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净值跌幅高达24.68%

陆文俊对此的反应是:从未对手中的上海汽车和一汽轿车进行主动减持。

7月初至今,银华优选涨幅超过26%,几乎是上证指数的一倍。

陆文俊说,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独立思考者。

我买汽车股就是准备要拿5年的2009年第四季度的辉煌,事实上已经是陆文俊的投资生涯中,第三次选中汽车股。

2003年和2007年,还未进入银华基金时,他就坚信,中国的汽车消费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并且对这个行业进行了反复研究。不幸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波及中国,汽车股行情被迫中断。

进入银华后,陆文俊再一次将目光投向汽车股。即便经过2010年上半年的波动,他至今未有悔意。

“我在开始投资汽车行业的时候,就认为这个行业的周期最短也会有5年。而今年只是行业景气的第二年,没有理由因为年初的短期波动就质疑自己的判断而去做波段操作。我还是坚持做一个价值投资者,绝不会去背叛一些基本的原则。作为大资金管理人,不会因为短期波动去频繁的波段操作。”陆文俊说。

在2010年的基金经理排名战中,掌管着一只160亿基金的陆文俊深知大资金作战的艰难。但是他认为,在单边市场消失之后,大基金只有一个可能赚钱,就是瞄准一个好的行业,把握三至五年的机会。“这种办法说是价值投资也行,说是趋势投资也行。”

而他坚信,自己选择的汽车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即便各种报告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也不能打击他对行业基本面的信心:“多晶硅去年就开始说产能过剩,结果后来还进口了两万多吨,现在价格又涨起来了。”

“当然,基金经理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追求的是少犯错、少犯大错。”陆文俊说。

基金公司不能做敢死队“市场上每天都会流传很多所谓的‘消息’,但是我从不根据‘消息’投资,这是我的原则。”陆文俊说。

他记得,“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曾经说过,如果别人认为你是公众人物,你自己也知道自己某种程度上算一个公众人物,那一些以前可以做的事,继续做就可能成为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身为投资总监的陆文俊,目前也如此要求手下的基金经理:不能为了冲业绩,而使用内幕消息。即使有公司主动提供消息,比如明天将发布某公告,那今天决不能买。“我们是基金公司,是正规军,不能做成敢死队、大散户。投资风格多元化,不是道德标准降低化。”

他说自己曾经关注的一只股票,尽管前期市场流传众多“消息”,但是作为基金管理人,他依然一直等到正式公告发布后,才开始买入。

陆文俊的自律来自于曾目睹了券商行业的大洗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很多东西是不能逾越的,很多错是不能犯的。”

公募基金就是我最喜欢的行业无论短期业绩如何,陆文俊在A股市场,早已是声名赫赫。

几个月前,还有不少人力资源公司和他接触,但是现在他又出任了公司新的银华成长先锋基金的基金经理。他说,最近倒是没有猎头再给他打电话了。

但是身边,仍有优秀的朋友,陆续离开公募行业。

陆文俊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爱与尊重,在银华,他很少强调基金经理的考勤,“基金经理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好,不愿意丢人,根本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约束他们。”他觉得,那些离开公募行业的朋友,无非是金钱观不一致。

在2010年的二季报中,陆文俊是所有明星基金经理中,对于后市最为乐观的一个。前一段时间他去美国考察,有一些金融机构预测说,中国的经济增速会跌到5%左右。陆文俊反问说,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也没有跌到5%以下,有什么理由认为之后会跌到5%?

“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碰上了中国经济不断蓬勃生长的年代。如果你是日本的基金经理,碰到连续20年的衰落,就完蛋了。价值投资本身是一种信仰,我们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经济形势不会越来越差。做A股,这就是我们的命。”他说。(滕晓萌/理财周报)

(SJ)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狼性5号”中邮彭旭:高仓位风格坚定不移
【博览资讯特稿】彭旭是极少数穿着T恤衫出现在办公室的投资总监。以至于他偶尔穿着西服出现的时候,会引起整个部门的轰动。

在过去的5年中,他先是因为中邮基金第一只基金的“高仓位、高换手、高收益”异军突起,并创下新基金打开募集600亿的销售记录。后来又因为这一操作风格引发争议,不得不短暂离开公司。再后来,业内传言,一位监管部门领导说,基金行业需要这样的不同风格。

“我现在还是高仓位,但是早就不是高换手了。”彭旭说。自从基金规模增大之后,换手率就很低了,但是他承认,自己对于高仓位一直坚定不移。

我这不是高仓位,只是稳定仓位从券商资管转来公募基金行业的彭旭说,一开始,通过研究国外的基金行业,他就确定了高仓位的思路。

在美国,9成左右仓位是共同基金一致的做法。基金经理负责选股,而投资者通过择时判断是否应该买入或者赎回基金。

“我们发展公募基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稳定市场。但是我们看到,随着基金规模从几百亿发展到几万亿,中国的市场波动越来越大。从900点涨到6000点、6000点跌到1600点、1600点又涨到3000点,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金拿着这么多钱在里面择时,一会儿三成一会儿九成。

“我们发展机构投资者,就是长期投资、长期稳定、寻找成长性的股票。但是现在部分基金管理者变成了一帮大散户,几万亿资金在做交易而不是价值投资,这样的话我觉得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很不利。”彭旭说。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彭旭的高仓位操作风格并非人人接受。2007年,中邮核心优选夺得榜眼;2008年,倒数第一;2009年,行业第五。

“如果算2008年和2009年的复合收益率,我们起码能在中等,而且肯定跑赢了指数。”彭旭说,“我对业绩的要求就是基金起码要跑赢指数。如果牛熊市我都能跑赢指数,长期来看我就能战胜市场很多了。”

而业内确实是能够提供一些证明彭旭的高仓位有其合理性的例子。

毕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都排名前列的基金,只有华夏大盘一只。2009年,大批2008年抗跌的基金,因为没有及时加仓,而业绩落后。

“事实上,如果你去看2008年,分水岭是在3300点。之前我们还是中等水平,大家也都差不多,3300点的时候,很多基金放弃了,彻底做空,这就是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最后一直跌到1600点。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输给了市场。”

但是他不得不承认,那一段时间,整个公司都被笼罩在业绩垫底的失落中。

2010年上半年,中邮系基金再次排名靠后“我知道大家又要说我仓位的问题了,其实今年上半年真的不是仓位有问题,而是我们结构有问题。上半年的市场如果我们做得更好一点,即便九成仓位,我们也能够做到中等水平。”彭旭说:“所以仓位这个问题,我从来不认为是基金投资策略的重点,重点仍然是选股。”

他选择高仓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如果大趋势不好,那我们就别投资了。但是如果大趋势是好的,我何必在意这种小的择时收益。”

由于风格鲜明的高仓位操作,彭旭尽管已经不担任基金经理两年,“彭旭、高仓位”仍然是中邮基金的代名词。

但是他表示,自己对于旗下基金风格并无要求。“高仓位只是我的风格,并不是中邮基金的风格。这两年基金经理的自主权很大,他们愿意把仓位降到6成我也会认可。

只要我觉得便宜,我就敢重仓买彭旭总结说,除了高仓位,自己投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敢重仓”。觉得便宜就重仓,如果不觉得便宜,不管多么热门的股票都不买。

2010年,彭旭重仓的是世博股中的上海本地商业消费股。然而整个上半年,世博板块均萎靡不振,坚持不换仓的中邮基金成为媒体抨击对象。直到7月陆续传出上海商业股重组消息,股价才有所恢复。

“世博我绝对不会后悔。我们还是会赚非常多的钱。”彭旭说,“未来中国经济肯定是往消费服务业发展,世博会、迪士尼、F1大奖赛都在上海,长三角的消费服务业是肯定会被拉动的。世博只是一个事件驱动,事实上我从2008年年初就开始买一些股票。”

我认为我投的都是长期的东西,不可能世博会开幕我就把股票都卖了。有的人当时一看世博会开幕了,游戏结束了,狂砸这几只股票。几个月后,这几只股票又会回到高点,我不知道他们会有何感想。”

但事实上,2010年以来,更多的基金扎堆在中小板、创业板,通过频繁操作,赚取彭旭为之不屑的交易利润。

彭旭将这种行为称为“与狼共舞”,“这个原则,我会非常坚守。因为新兴产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估值又在高位,风险巨大。即便明知道赚钱,我也不会去投。”

相反,他认为自己现在投资的,都是能够进入5-10年大周期的行业。他在资产管理这个行业已经做了很多年,已经不怎么看报告,而是通过大趋势分析来关注公司。

“我觉得做投资的人最黄金的时候是40岁到60岁。”彭旭说:“我希望能把投资做得越来越好,关键在于职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如果我可以在投资这个行业做到60岁,等我退休的时候,同行认可我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投资管理者,就可以了。”(滕晓萌/理财周报)

(SJ)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狼性6号”王亚伟:只有赚大钱才是正经事
【博览资讯特稿】王亚伟,1971年生,经济学硕士。曾在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华夏证券工作。1998年加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历任兴华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1998.4—2002.1),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01.12—2005.4)。从2006年开始执掌华夏大盘基金,四年创下了十倍的收益率,成为传奇基金经理。

选股视角独特屡出奇兵无论用哪一个指标衡量,华夏大盘精选基金都名副其实地位列投资者心目中的“好基金”之选。从2005年底到2009年底,王亚伟操刀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净值从1元上涨到10元。

作为华夏大盘精选的基金经理,能做到业绩翻番,在王亚伟看来,无非就是有一个明确的投资目标——既要追求绝对的收益,又要追求超越指数,还要追求战胜同行。

“在我看来,三个目标里面,实现绝对收益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大前提。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谈得上其他的目标。”王亚伟说。

王亚伟旗帜鲜明支持成长股,他表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一轮牛市中,投资成长股的收益率一定会大于价值股。

王亚伟认为,牛股不存在流动性的问题,他明确表示:“在市场给予流动性以溢价而不是给予成长性以溢价的时候,正是买入成长股的最佳时机。”

“施拉普纳说过,‘当你不知道把球往哪踢的时候,那就往对方的球门踢。’如果你不知道把钱往何处投,那就买牛股吧!”王亚伟笑着说。

王亚伟认为,选对牛股是获得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来源,比如泸州老窖的投资价值就是由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率先发掘。

但王亚伟却反对盲目追逐热门股,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跟随热点买股票,就像黄金周登黄山,春节去三亚,热闹固然热闹,却与你观光休闲的目标大相径庭,除非你觉得与人斗其乐无穷,才会参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博弈,如果你真正想让资产安全稳定地增值,一定要另辟蹊径。”

对此,王亚伟解释说,投资像扑点球一样,事先你根本没有办法预测你应该扑向哪边。没经验的守门员只能靠赌,这次扑左边,下次扑右边,或许有蒙对的一次。有经验的守门员会事先做一些功课,他会了解不同的对手罚点球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偏好,他会在对手跑动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观察,在出脚的一瞬间,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所以,“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我会尽可能做好各种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做出及时、有效地扑救。”王亚伟说。

学生时代投资兴趣浓厚王亚伟对投资的热爱早在大学时代就埋下了种子。1993年,刚上大四的王亚伟就开始买《中国证券报》,“该报刚创办,一周只有两期,我还到编辑部买了合订本。”从那时起,王亚伟开始积累对股市的认识。其实,王亚伟本科学习的不是财经,而是电子专业,班上只有他一个人选修了清华经管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

很多人都对王亚伟的启蒙老师和偶像很好奇,说起来,对王亚伟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彼得·林奇。

王亚伟曾经表示,作为共同基金行业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成功经验最有可能在中国的共同基金行业得到复制,而巴菲特、索罗斯虽然同样成功,甚至更成功,但他们的成功经验却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共同基金行业。

王亚伟进入证券业最早接触的就是彼得·林奇的书,比如《在华尔街崛起》、《战胜华尔街》,这使他在投资生涯的早期就对投资成长性股票有了相当的认识。

1994年夏天,王亚伟带着电子与企业管理双学位证书,离开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在中信下属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了一年。为了在证券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王亚伟于1995年下半年加盟华夏证券,正式跨进证券业大门。

1998年,王亚伟从华夏证券转到刚刚设立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开始了他从事基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历程。

谁是王亚伟?王亚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对于投资,他观点鲜明,就事论事,并不会讲很多玄妙的思想与理论,说到自己,他更是特别的简略。虽有同事透露他爱好电影、音乐和摄影,王亚伟却表示,因为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只谈得上有点喜欢而已。

王亚伟表示,在业余时间会尽量不去想股票的事,虽然有时候也有压力,但会想办法让自己保持轻松的心态。

对于业绩排名,王亚伟认为,为投资人谋取最大收益是基金经理的职责,需严肃对待,而排名只是一场游戏。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以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排名游戏,其后果可能导致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严肃的工作,这就背离了投资管理行业的职业精神。

所以,无论是投资者、媒体、基金管理公司还是基金经理本人,都不必过分看重排名,尤其是短期排名。(李莉扬/理财周报)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5 08: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也应是中国宏观政策的选项
【博览资讯特稿】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前景扑朔迷离。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和财经人士较多倾向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已经见顶,增速下行趋势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在增加,M2已经是中国GDP总量的两倍,在此格局下,CPI抬头,又引发了业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种种猜测:央行是否加息?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又会掉头?

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政府宏观决策摇摆不定,忽松忽紧。在此格局中,似有必要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在哲理基础进行反思。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盛行自从凯恩斯的《通论》1937年出版后,宏观经济学从诞生那天起就似乎只注重“短期”,因为按照凯恩斯的说法,“长期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宏观经济学,好像也就成了“短期经济学”。注重短期,政府就有了作为的空间。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整体上大致完成了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向当代经济学的转型,相应地当代经济学的词汇也渐渐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西方国家的政府在二战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手段和做法,也随之在中国流行起来。今天,打开电视,上任何一家财经网站,人们都会发现,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有管理层的“宏观调控”决策推出:要么有新的刺激计划出台,要么有更新的紧缩措施实施;昨天刺激这个板块,今天调控那个行业;今天出推出这个“平台”,明天实施那个“新政”。当今中国,如果没有决策层的调控信息不断发布,股市好像都不知如何走,企业家似乎都不知要不要“扩大再生产”,中国经济也好像都不知向何处去了。于是,如果没有决策层手中的那根“指挥棒”,中国经济运行的这台交响曲好像就会停演了!这个世界今天到底怎么了?

宏观政策和政府干预原本是老外凯恩斯大叔的发明;但“宏观调控”,政府指挥经济,却肯定是咱国人的创新。调控、调控,不是“调”,就是“控”,不是“刺激”,就是“降温”,这就是中国的“宏观”,这就是国人的“政治经济学”!

当下,人人都熟悉了“宏观调控”,习以为常,但却好像没人想过:可不可以在一个时期没有“宏观调控”?难道一时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地球、这经济就不转了?

新形势下,宏调需要“无为”“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如何?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之路将仍然十分漫长,因而,不能再期望像过去十多年那样中国的外贸出口年年有二十多个百分点的增长,每年拉动GDP三、四个点。按照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的最近研究,除外贸出口增长减速外,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增速下滑、生产率增速下降、资金成本上升等其它国内经济增长因素也不容乐观,因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似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国内也有乐观派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凭感觉相信,中国经济至少还有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期。不管悲观,还是乐观,大家都似乎同意,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

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不甚明朗,合宜的宏观政策选择又是什么?窃以为,当下,合宜的宏观政策选项,可能既不是刺激,也不是紧缩,而是先静观其变,不作为,“为无为”。这样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尽管最近一些宏观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有下行趋势,但按照统计局给出的数字,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仍在10个百分点上下,依然很高。另一方面,GDP增速近10%,M2近70万亿,有3到4个百分点的CPI,不很好着来么?又怕什么来着?现在不都市场经济了?多相信点市场,也多给自己点自信,岂不更好?!

其次,在目前已有35万多亿GDP,而且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上,中国经济很像一列超级列车,驾乘在这样一个超大经济体列车上,必须想到,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能期望会即时见效。这不可像骑匹马儿那样,抽一抽鞭子,马儿就飞奔;勒一勒缰绳,马儿就乖乖停下。这超级列车,要刹车,要加速,都要有个“时间差”,都需要一段距离。

再说,今年以来,新增贷款不已高达5.7万亿了?M2不也68万亿以上了?中国经济体内,不差钱,还有必要再刺激么?反过来看,在货币已经数量化和符号化的当今世界,贷款增加,M2累积,不一定就完全会传导到CPI上,古典货币主义的算法,已是过去的黄历。再说,目前国内各行各业均产能过剩,农业又多年丰收,体制因素还鼓励人们存钱,恶性物价飞涨,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在此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似也没必要。

最后,玄一点说,宏观政策多,且多变,常常会有害而不是有益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政府政策多,且多变,少说会打乱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和期市跌宕起伏,难道与政府的调控措施太多无关?若今天人们还不知明天政府又要推什么新“调控措施”,该咋投资?股评家的嘴,又该咋说?政府调控措施太多,且花样翻新,只会不断扰乱市场。市场动荡不已,又怎会有平稳增长?当下,若政府有意识地不作为,休息休息,积极地“为无为”,政策稳定它个把年,会显得更为自信不是?政府自信了,企业界会观察,也会跟着自信起来。企业界信心有了,有了确定的预期,才敢投资,才知投资在什么地方。随之,市场经济本身方更能自发运作和自然修复其问题。

要多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现代市场经济,不是常被一些经济学家比作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譬如,按照熊彼特的理论,现代市场经济本身就有商业周期,因而要留给企业家的不断创新去推动经济一波又一波的增长。可这时代,每逢商业周期来临,政府总会像个救护队,总要来“救市”,救这,救那。这到底是好是坏?这是否在长期中更有害于市场经济的自然成长?目前真还值得再研究研究。但有一点现在看来大致没错:若经济衰退到来,政府尽量少采取点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多相信点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留给市场多点时间和空间,可能在长期更有益于增加人类社会的福祉。

由此我说,若市场经济出现短期波动,尤其是当一国经济增长前景不甚明朗时,政府无为,没政策,有意识地“为无为”,可能是最合宜的“宏观政策”。(韦森/文)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6 0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代”的钓鱼岛
【博览资讯特稿】自9月7日以来,这一轮外交争端以船只相撞作为触发点,已经在中国媒体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中方外交辞令从“严重关切”一路升级到“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升级”,再到“荒唐、非法和无效”、“严正交涉和抗议”、“立即无条件放回”,再到“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直至“不要误判形势”、“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出面人从外交部发言人也一路升级到驻日大使、副外长、外长,直至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并加上公开宣布因为撞船事件而推迟中日东海谈判,这恐怕已经是“动口不动手”阶段的最严厉警告方式了。甚至,根据外媒宣告而中国媒体尚未公布的消息,中国“海监51”船已于11日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喊话要求日方勘探船停止工作。

个人记忆中,这其实已经是近年来中国媒体报道钓鱼岛周边事态时最持续、最全面、最高调的一次。7日当天午时,根据环球网等引用日本共同社等信源,描述此事为“一艘中国拖网渔船船头撞上了日本海保巡逻船‘与那国’号船尾附近……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了碰撞”。晚间,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称事件为“相撞”后,新华社发布的稿件对此前日媒描述做出了修正,称事件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如今,虽然搜狐网仍在专题名称和过程示意图中维持了“相撞”之说,但绝大多数中国媒体都已沿用新华社描述,将事件定性为“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

接近一周,虽然新闻跟帖通过审核的比例偏低,亦极少刊载专家学者成文评论,但钓鱼岛专题始终盘踞于四大门户网站首页要闻区上方,各地市民报纸亦是屡屡头版头条,央视更是反复播出探访被扣船员的画面----可以判断,中国宣传官员们这次正在允许、鼓励媒体转达民意传递压力。

回溯2004年冯锦华等人登岛,以及2008年台湾渔船被日本巡逻艇撞沉之后的两岸“保钓”行动,当时中国大陆媒体的公开报道颇为克制谨慎,专版专题绝无今日之势。所以,仅从对媒体的导向控制而言,中国大陆政治家们的表现这次绝对不能算是“软弱”了。可以作为注脚的是,根据官方通稿,“戴秉国紧急召见日驻华大使”一事是发生在9月12日凌晨,但在这一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第四版要闻版上,已经可以留出适当版位发表这条最新姿态。

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乃至关于东海中间线的争端,由来已久,在各自教科书的多年教育之下,中日两国数亿民众都对这个小岛有着朴素而坚决的感情,区别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只不过,政治家们过去擅用的密室谈判、弃卒保车手法如今越来越受到决策透明化的挑战,那些“搁置争议”的模糊处理手法,在一个信息飞速流通的平民政治时代,已经变得越发左支右绌。

就拿切身体验来说,上周正在东京,我在一个要频频与日本友人碰杯的场合,找了个机会提起钓鱼岛。日本朋友虽然要顾忌客人颜面,但也算是明确地表示,尖阁(日方对钓鱼岛的命名)应该是日本人“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那几日的NHK、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上,其实没怎么看到这桩新闻,日本主流媒体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后来又看日本网站上的网民留言,原来他们和大陆网民一样,也是在骂本国政府面对他人侵犯表现“软弱”,应该更加“强硬”一点,“保尖”之情的理直气壮一点不亚于中国“保钓”人士。

在此情势之下,中国政治家们不仅要斟酌国家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置换,还必须为他们培养起来的民众爱国心(以及面对日本人时的特别自尊心)找到出口,否则,悠悠之口大骂“卖国”势必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找到发泄之处。

所以,虽然中国媒体在这轮钓鱼岛争端中做出如此表现,其中必有决策者们利用民意的外交意图,但在另一方面,这也是经年积累的舆论压力驱使政治家们必须更明确地站在爱国热情一边,不可再一概以“维护大局”作答。

面对钓鱼岛问题,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给出的方法是“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方法。”3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下一代”似乎也已经不太愿意继续“韬光养晦”-----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面对一个民意汹涌倒逼外交的时代,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更聪明些了?

(BS)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0-9-16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韬光养晦===============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7 08: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滞胀风险+投资时钟=零售
【博览资讯研报】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我国有可能面临滞胀风险的当下,依据美林投资时钟,一方面经济下滑选取弱周期行业为佳,另一方面通胀高企选取调价预期强的行业为宜,零售行业作为典型的通胀敏感性高的弱周期行业,选取零售行业作为最佳标的可谓明智之举。

在调结构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实体经济“二次探底”短期内出现的风险不大,但两年来,市场迟迟没能找到能替代政府政策刺激的市场自身增长机制,无论是全球经济制度变革还是新的技术革命都没有出现,这是不得不正视的中期风险,也就是说,“滞”的风险可能长期伴随。

面对自身经济下滑预期,欧美日都已重启“量化宽松”,我们认为,这种政策不仅起不了实质的预期效果,反倒会使欧美日恶化已有的流动性泡沫。2008年欧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虚拟经济,当前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而言,解决了流动性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核心,但对实体经济而言,“商品需求”的重要性远大于“资金供给”,因此,面对欧美日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重心理应集中于以财政刺激创造需求而非以货币刺激恶化流动性泡沫。

如果欧美日央行继续扩张(至少是不收缩)资产负债表将导致美元下跌,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于我国,一方面资源品主要靠进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出口形势的恶化,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的的可能性不大,整体来看,这将在现有通胀压力的基础上又提高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胀”的问题也可能长期伴随。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我国中期面临滞胀风险的大背景下,依据美林投资时钟,零售行业是经济处于滞胀时期的最佳投资品种。

美林投资时钟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趋势和通货膨胀趋势,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过热、滞胀和衰退。

衰退期: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继续呈减速趋势,产出负缺口(产出缺口: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继续扩大,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产品价格使得通胀率更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央行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减息)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减息导致市场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从而使债市的收益率曲线相应下降,促使现券价格上涨,这一方面将构成对债市的最大利好,而在股票中像金融股这样的债券型股票是较好的选择。

复苏期:舒缓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长率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然而,通胀率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企业盈利大幅上升,这个阶段是股权投资者的“黄金时期”,强周期股票是最佳选择。

过热期:一方面经济活动过热提升了大宗商品生产性需求,另一方面较高的通货膨胀加大了对大宗商品的避险性需求,这两个方面使大宗商品成为了此期间收益最高的资产。而在股票中,估值波动小而且持续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与大宗商品相关的股票是较好的选择,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最好。

滞胀期:前期经济增长率依然超过潜在增长率,但呈减速趋势,产出的正缺口逐渐减小,通胀由于资源价格高企而维持在高位,在股票投资方面,像零售行业这种通胀调价预期强的弱周期行业是最佳的投资品种。

综上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我国有可能面临滞胀风险的当下,零售行业作为典型的通胀敏感性高的弱周期行业,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热情将会随着黄金周的临近得到引爆。

(研究员 李奇)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7 08: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流消费驱动力的背后是财产性收入
【博览资讯特稿】我认为,在主流消费驱动力的背后是财产性收入,一个社会的主流消费是由投资驱动的。

社会的中产阶层是一个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其收入来源有二,其一是职业性收入,其二是财产性收入,所以说中产阶层是有着双轨收入的阶层。中产家庭的消费函数有两个制约因素,一个是收入流量,另一个是收入来源。一般说来,家庭收入增长,消费随之增长但不会同比例增长,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是,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一个精神账户假说,认为人的脑子里有两本账,脑子的右半球管常规收支,左半球管投资理财,投资性收益上升会提高人的消费倾向,因为人们总再预期还有“发小财”的机会。因此,社会的财产性收入越高,消费函数越高,投资驱动的消费增长甚至会把人们引向举债消费,让消费函数高于收入流量。比如美国作为消费大国,社会的金融化水平高,投资理财成为时尚,家庭负债率和投资率都很高。

按照投资驱动消费的理论,内需型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当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上升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会被投资性收益递增所抵消,从而放大全社会的消费驱动力,提高内需增长的速度。这就给出了内需型社会的又一个指标,即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投资理财市场。

综上所述,内需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多层次的,当务之急是要调整现行的政策体系,在政府驱动消费主导性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强化民间的消费驱动力,逐渐改变社会的主流家庭结构与收入来源。所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在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货币大国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中国的全球消费市场份额,朝着消费大国的目标前进。(金岩石/文)

(LQQ)

我有话说延伸阅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17 08: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失去的十年?并非如此
【博览资讯特稿】许多人声称,对股票投资者而言,21世纪前十年是失去的十年。看着十年来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你很难质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在1999年12月3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这段时期里,标普500指数年化简单价格回报率只有负2.72%。即使把股息计算在内,结果也不会好多少,因为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总回报率仅为负0.95%。

由此看来,过去十年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首个标普500指数年化简单价格回报率为负的十年,也是自1926年我们的数据源开始追踪该指数以来唯一一个标普500指数年化总回报率为负的十年。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虽然标普500指数常常被视作是股市总体指标,但它并非是股票或成长型投资者唯一的投资选择。从本质上说,标普500指数只是代表了美国500家规模最大的公司。虽然该指数可以说是美国大盘股公司的业绩晴雨表,但它几乎很难算得上是当今市场上可用投资的最佳代表。

由于更多资产类别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比如美国小型股(U.S. Small Cap)、美国中型股(U.S. Mid-Cap)、国际发达市场(International–Developed Markets)、国际新兴市场(International–Emerging Markets)、大宗商品、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和固定收益(是的,债券在多样化的成长型投资组合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在有关失去的十年这种说法得到证实之前,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些资产类别的表现,而不是仅仅根据某个资产类别的表现就轻下结论。

让我们审视一下几种重要指数10年来的回报率。


快速浏览上表就会发现,只有美国本土的大盘股才出现了失去的十年。上表还展示了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和面向长期增长的投资组合适当多样化的必要性。

比如,我们假定,某个投资组合在上表列出的6种资产类别中权重相同,期限也为相同的十年,期间没有进行再平衡或调整,那么这种更加多样化的假设性投资组合的年化总回报率为4.84%,而不是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负0.95%。虽然我们并不一定提倡这种简单的资产配置方式,但我确实认为,适当的资产配置或许会有助于个人投资者更好地度过这失去的十年。

在我看来,资产配置最为重要,我们应当时刻按照投资目标、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采取相应的资产配置方式。虽然过去的表现并不能说明未来的结果,资产配置也无法确保盈利或避免损失,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动荡时期保持适当的资产配置策略,这有助于保护和指引投资者。

我发现,在执行资产配置策略时,对于某些资产类别、资产形式和板块,除了共同基金、股票和债券以外,使用交易所交易产品(exchange-traded product,简称ETP)的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ETP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交易所交易债券(ETN)。

ETP正越来越受到投资经理、财务顾问和个人投资者的欢迎。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市面上共有891只ETP,涉及资产超过8,210亿美元。如今,大量的股票资产类别、次级资产类别、资产形式和板块,以及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类别都可通过ETP工具进行长期或短期交易。那些正考虑增添多种资产类别(包括可用的替代和组合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也许会发现,ETP就是他们所寻求的解决方案。

然而,投资者必须认识到,ETP市场的复杂程度犹如其他类型的证券,必要时投资者应向专业顾问咨询。(Kevin Mahn)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20 08: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H股说“我拉你上马” A股笑了
【博览资讯特稿】究竟是我们低估了A股,还是国际投资者高估了H股?

答案似乎还没有人知道。从A、H股比价变迁历史来看,无论A、H股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决定A、H股表现的因素有所相同而又各自不同,但A股估值逐渐趋于合理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A、H股比价效应始终是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如今,恒生A、H股溢价指数频频创出3年以来的新低,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一种启示呢?我们不妨对此设想两种情景。

●情景假设一:A股被H股拖出泥潭。

随着农行A股“破发”这颗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投资者不必担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发动大盘蓝筹股以后,万一遭遇农行A股破发,市场整体估值水平面临重新洗牌——这毕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推动下,如果国际热钱大量涌入或高通胀进一步促使居民投资股市,短期爆发的流动性将支持A+H股两个市场的同时上涨,具体表现为恒生A、H股溢价指数再次回归至100点附近,A股被H股拖出泥潭。

自9月9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经连续7日上涨,涨幅累计高达735个基点。

然而,上涨将导致大盘股在两个市场同时出现高估值现象。考虑到港股庞大的市值、A股全流通的渐行渐近,这种高估值短期内或能够维持,但在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高估值无法长期持续。

●情景假设二:H股被A股拉下马。

虽然农行A股在上市两个月后已经破发,但10月15日解禁的50.32亿股机构网下配售股或将再次对农行股价形成较大冲击。目前,农行A股流通股数量为103.1亿股,而届时流通量骤增50%的农行A股股价将再次面临“洪峰”检验。

从9月16日农行A股破发时的表现来看,其对应H股明显受到较大冲击,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为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同时,农行的破发,导致工、中、建等金融股纷纷下挫,对应的H股也都有所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H股被A股拉下马也并非没有可能。

有市场人士认为,A股市场仍然是政策主导的,跟A、H股比价关系等其他因素没有任何关系。

某券商人士则认为,假设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始终难以改善,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压力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市场,那么A股风格转换将是小概率事件。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27 08: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五”规划展望:新兴产业
【博览资讯研报】“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将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特别有必要提到船舶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这也是日前国务院公布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据悉被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下属子行业的两个重要类别。

船舶工业“十二五”将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展望“十二五”,我国船舶产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力发展:

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今后三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航空航天工业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十二五”时期,中国应该会在此领域加力迎头赶上。

航空工业方面,我国已经启动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统筹规划干线飞机、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和引进生产线生产产品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体系、能力布局和型号研制的协调发展。

航天工业方面,我国将深化改革调整航天工业企业重组和统筹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核心技术储备,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实力。落实以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探月二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研制保障条件。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化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加大背景型号及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自主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电子信息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同时,从产业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产业投资重点从产业链终端的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整机制造向前端的器件、元件、材料转移。

计算机产业——“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主要包括: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核高基”重大专项、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专项。

视听产业——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机顶盒等视听产品的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视听产业的研发重点将放在高清视盘播放机、数字高清内容两个领域,重大专项包括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及配套自主标准应用、高清标准产业化。

集成电路产业——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产品、智能家庭网络、下一代3G互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电子标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电子等新兴领域将形成集成电路市场中新的需求增长点。

新型显示器件产业——OLED、电子纸等,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将迎来产业化的高峰。

汽车电子——包括:(1)新能源汽车领域;(2)动力传动领域;(3)底盘控制领域;(4)车身控制领域;(5)智能交通领域;(6)共性技术领域。

(研究员 刘涛)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在决策层内部已经达成了在七大产业中“优中选优”的共识。而新能源极有可能在“十二五”中成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青睐。

“十二五”规划展望:新能源
【博览资讯研报】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过这样一句话:“在这7个(新兴)产业当中又选定若干优先发展的领域”,这表明,在决策层内部已经达成了在七大产业中“优中选优”的共识。而新能源极有可能在“十二五”中成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青睐。

产业特性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应用方式为发电。由于目前新能源发电相对较高的应用成本,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以及直接的财政补贴等方式,培育市场、引导居民以及其他类型用户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上进行投入,同时以财政补贴等方式保证企业以及用户一定的赢利。近一两年来,由于企业与用户在赢利与发展中找到了更多自信并坚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信心,新能源产业已经开始在规模上进行扩大,最典型的注脚就是多晶硅和风机甚至一度登上了“产能过剩”的榜单。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刺激下,市场竞争将引起整个新能源发电系统价格的降低,进而促进新能源电力用户端价格的降低,最后在新能源发电电价与传统能源电价取得一定市场竞争力时形成一个自由的市场。

2010年初,发改委已正式取消了有关“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这一政策规定,意味着国外更具备竞争实力的大型风电企业将会长驱直入进入中国,风电产业竞争将加剧;而对于光伏产业,正在经历由产业规模、产品质量竞争过渡至技术、成本和品牌竞争。

投资范围按照温家宝总理给出的标准,新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煤的洁净利用等。结合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界定标准,我们再加入潮汐能发电、生物质能和汽车专用新能源等几种发电形式。也就是说,目前新能源至少包括了十种发电形式,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新能源的发电形式还会进一步扩大。

需要说明的三点是:

第一,一般的理解认为,风电和水能是传统能源,并不 “新”,但由于温总理强调“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风能和水能也符合这两条标准。同时,水电在发电成本、技术成熟度和发电量上占有较大优势,而风电有非常大的挖潜空间,所以它们仍被列入了新能源的范畴。

第二,尽管新能源涵盖了很多发电形式,但中央重点支持的只可能是其中几种发电模式。我们认为核电有超乎想象的发展空间,汽车专用能源也会成为投资热点。而地热、潮汐和沼气发电这三种形式,受限于自然条件、建设成本等制约,在未来十年恐怕仍只是产业发展中的配角,所以本文不做阐述。

第三,与新能源发电相配套的智能电网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同样是两块非常大的蛋糕。据悉,到2020年,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而仅核电设备每年就有300亿元的需求量。不过,由于当前的电网垄断格局和新能源的高技术要求,对电网和设备的投资绝大部分仍将在国企体制内循环,民企难以获得多少油水。

区域布局作为几乎垄断中国电力输送,以及发电设备生产市场的巨型央企,按照国家电网的设想,中国未来的能源建设重点是:

1、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富煤地区建设以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燃煤火电机组为核心的大型坑口燃煤火电基地;

2、在西南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梯级水电站群;

3、在2020年之前在东部地区建设以美国西屋AP1000和法国法玛通EPR1700第三代反应堆技术为核心的7000~7500万千瓦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4、利用西部地区广袤的荒漠资源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

总结我们认为,到2020年,水电将继续保持在新能源发电中最大的市场规模,不过增速会比较平稳;短期增速最快的则是核电;光伏发电更长远的潜在发展空间最大;但风电的实际增长总量将是最大的。其中,海上风电的增速可能快于陆上风电;生物质能可挖潜的空间不大;汽车专用新能源会呈现分散化的竞争;清洁煤的规模还难以确定,主要是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较大,如果未来几年煤基清洁技术能有大突破,则清洁煤仍将是低碳时代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形式。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9-27 08: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辨识指数化投资
【博览资讯特稿】公募基金投资中存在着两大泾渭分明﹑针锋相对的策略。在管理型投资中,基金经理根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独立选择股票或债券,因此被称之为主动型投资﹙Active﹚。在指数型投资中,基金经理只是完全或部分描摹股市指数而不是独立选股,也被称之为被动型投资﹙Passive﹚。

历经35年的激烈竞争与角逐,这两大阵营今天依然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富达基金公司﹙Fidelity﹚是管理型投资的领袖和坚定捍卫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金公司。领航基金公司﹙Vanguard﹚则是指数型投资的鼻祖和积极倡导者,它在1976年推出的标普500指数基金曾经几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指数化投资的意义,在于它构筑了相对收益的投资理念:投资人不仅要看投资赚钱与否,更要看它是否战胜了市场,而指数就是市场的化身。

引入战胜市场的概念,是投资思维上的一个革命性变化。它首次把基金业绩的衡量标准从绝对收益转向相对收益,让投资人用统一的标准来度量收益的高低。绝对收益不过是一个冰冷数字,缺乏一个参照系作为比较的依据。人们无法回答8%的年回报率是高还是低,因为投资标的可能是债券、股票、或银行存款。即便都是债券投资,也还要看是政府债券还是公司债券﹑或新兴市场债券。哪怕都是银行定存,也还要看是2010年还是1980年,二者之差高达18%。因此,仅仅知道绝对收益远远不够,还必须以某一参照系作为基础,根据其相对表现来做出有效而准确的判断。

不过,在投资实践中并非只有黑白之分,今天绝大多数公募基金都处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只是指数化的程度有高有低。

基金的指数化程度是用其与指数的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来加以衡量的,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类别。前两类属于指数型投资,后三类则可纳入管理型投资的范畴。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通常不会超过20个基点。指数约束型基金(Index-Constrained)则低于50个基点,指数增强型基金(Enhanced)就属于此类。指数偏重型基金(Index-focused)的投资仍然围绕着指数展开,跟踪误差通常在2%以下。指数参考型基金(Index-aware)关注指数而不囿于指数限制,可具有5%的跟踪误差。指数虚幻型基金(Index Agnostic)虽说并非完全超脱于指数之外,但跟踪误差可在8%至10%。对冲基金则应另当别论,因其是以绝对收益作为目标,与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收益的理念大相径庭。

这五大基金类别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分别服务于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求与目标。跟踪误差越低,基金的收益风险结构就接近于指数,基金经理的受限就越多。投资者如果满意指数的业绩表现,前两类基金会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要求基金经理提供超过指数的额外收益,则必须赋予他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灵活性,容忍他以更大的跟踪误差偏离指数。例如指数约束型基金只可能提供30个基点的超额收益;指数偏重型和指数参考型基金则分别是80个基点和2%。如果你对2%的超额收益仍感不满,那就只好求助于表现优异的指数虚幻型基金了。

在海外指数型基金中,前两大类别几乎平分秋色。指数约束型基金虽起步较晚,但成长势头迅猛。在管理型基金中,以指数偏重型和指数参考型居多,因为历史证明2%到5%的跟踪误差已足以让基金经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海外公募基金经理在描述自己的理念与风格时,都会把自己归入这五大类别,以反映出自己的投资特征。这也是海外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和保险公司)在选择外部基金经理时的核心考量指标之一。最受其青睐的通常是指数参考型基金,它们既有可能带来不菲的超额收益,又不致太过离经叛道,因选股失误而满盘皆输。

在中国市场上,几乎目前所有的管理型基金都属于指数虚幻型。无论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还是投资人,没有谁关注跟踪误差的高低,也没有谁在意基金基于指数化程度的分类,更没有谁满足于2%的超额收益。基金经理们也都不愿受到指数的桎梏,都企盼缔造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这就导致了管理型股票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之差会高达45%。(高潮生/汇添富基金(香港)公司总经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7 03:50 , Processed in 0.1652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