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沿着合肥通往巢湖的湖滨大道向东前行,过了长临镇拐了个弯往南直向忠庙驶去。不愧是“大湖名城”,沿途风光极好,路边郁郁葱葱,不时见到草地里有几个农工在拔草栽树。几公里后过了四顶山有一个路牌标识着“蔡永祥纪念馆”,箭头指向西边的小村庄。 我和同行的老何不约而同地说,“去看看!”我打着方向盘,车顺着小道右行不到200米就来到了目的地。蔡永祥纪念馆占地约2亩,系砖瓦结构,坐东朝西,一个大院里房屋多间,近两百平米。灰砖黑瓦,曾是相识,很像我当年插队的公社驻地,不同的是院子里一尊塑像和两颗参天松柏,加上阴湿的气候,肃穆扑面。 院旁有一间小屋住着纪念馆的看门人,一个60多岁的老妪,交谈得知,她七十年代就从国民党名人张治中的老家黄麓镇洪家疃村嫁到这里,开开灯、关关门的活计也倒清闲,政府每月还给1000元的工资。纪念馆免费开放,平时来人少,只是周六、周日稍多些,有几拨人,多是单位组织参观的。1967年国家拨款在蔡永祥的家乡六家畈大蔡村建了烈士纪念馆,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蔡永祥父母先后去世,纪念馆没人打扫,年久失修,日渐破落,曾一度沦为牛棚,直到2010年,肥东县开始对纪念馆进行抢救性修复,201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里陈列有不少实物,钢枪衣物等,图片中英雄形象基本上是后来补画的。烈士生平事迹这样介绍的:蔡永祥,(1948—1966年),安徽肥东人,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蔡永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入伍后,立志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 董存瑞、 雷锋为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 南昌开往 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假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了。南京部队党委决定追认蔡永祥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随后,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和广大民兵向蔡永祥学习。同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向蔡永祥学习。到该年底止,先后发表了3篇向英雄蔡永祥学习的评论员文章。 “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门,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一进门就看见这样的歌谣,图片介绍说这是是革命烈士蔡永祥自编自唱的。如今,55岁以上的人读到这首歌,都会感到十分熟悉,因为这首歌曾经收进了小学课本,我们都是唱着这首歌张大的 。这时我想,这歌真是蔡永祥写的吗?牺牲时他才18岁,也没有念过几天书呀。图片展示,蔡永祥在1966年6月14日的日记里写到:“我反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两篇文章,毛主席告诉我。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做革命的老黄牛。” 我这段文章相信是他写的,因为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有这个特长,我那时在上小学,但也发下过比这还气宇的豪言。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10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到杭州,写下了《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北上火车到,‘红卫’满车厢。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幢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我相信这首词可不是郭老代表作,因为他在“文革”强大磁场的熏陶下也只能写下如此的篇章。 蔡永祥有弟兄6人,英雄走后,他人也远走它乡了,一个小弟弟80年代接过了哥哥的枪,他受过“大大”的接见,现在也官升师长了。 半个小时参观就结束了,看门老妪又要关灯了,我又和她叙了起来,“大蔡村是个好地方,离大路不远,如果这里建一个土菜馆,红卫兵装束的服务员一字排开,烧锅上菜肯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去忠庙的路上我是这样想的,大蔡村有山有水多人文,在这里建一座“文革”博物馆才是最好的历史纪念。的确,巴金老人在世时一直为建立“文革”博物馆而疾呼,这却是他晚年生命中从未淡忘的主题之一,人们应把这作为反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