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为了我读书,就给我讲过吕蒙正寒窑读书中状元的故事。为了更好的理解老主任推荐的吕蒙正的文章,现从网上找得有关吕蒙正的故事,与科学家分享:
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曾仕于太宗、真宗两朝,先后三次出任宰相。为人刚正,敢于直谏,聪明机智,以“智压朝纲”闻名。
吕蒙正本是官宦人家,他爷爷梦奇是户部侍郎;父亲龟图是起居郎。后因父亲听信小老婆谗言,把结发妻和儿子吕蒙正赶出府门。母子无亲可投,流落到伊河北岸,在一座破窑洞里落脚。无门无窗,暑天燥热难忍,冬天寒风刺骨。吕母靠打杂工赚钱糊口,吕蒙正便去河滩拾柴禾、地里剜野菜帮着度日。村里有学堂,吕蒙正每次回家途中,都站在学堂外听学童念书,久而久至,也能背诵一些。吕母在娘家读过“四书”“五经”,她知吕蒙正爱好学习,便去村里找了几本残旧书,趁晚上纺线时教蒙正认些生字,识些道理。吕蒙正勤奋好学。有时母亲不懂的功课,就去村学堂请教先生。先生见他孜孜好学,也乐于施教,还赠给他一些纸笔墨砚应用,吕蒙正进步很快,比一般学童成绩优异。
某年除夕,吕蒙正家已无隔夜粮,吕母含泪纺纱,吕蒙正低头看书。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吕蒙正望着桌上帮乡邻写春联剩下的红纸条,拧眉一想,悲伤之余,他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幅含藏字、谐音的一种谜语门联,这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横批为:“南北”。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到大年初一清早,吕蒙正的窑洞外围了许多人,纷纷议论吕蒙正的春联,谁都说看不懂。这时有位放羊穷老汉走过来,看完春联,哈哈笑说:“写得贴切!写得贴切!”众人更是不解,拉着老汉问究竟。老汉哈哈一笑,道:此门联:上联隐藏了“一”字,即缺“一”,谐音为“缺衣”;下联隐藏了“十”字,即少“十”,谐音为“少食”。横批隐藏了“东西”两个字,即无“东西”。合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写出了他的凄凉生活,充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此对门联构思奇妙,可谓之神来之妙笔矣!短短一副对联,诉尽世态炎凉。此时,众人恍然大悟,这时,刚好吕蒙正走出窑洞接着说:“正是如此,像这穷年,值得高兴么?”穷乡邻们于是也七嘴八舌愤愤地骂起了世道的不公。
吕蒙正到十八九岁,吕母因劳累过度去世,吕蒙正白天出外打工,晚上回窑苦读。
有一天,吕蒙正到洛阳城干活,见南关热闹异常,凑近一看,见一座高大门楼上,加搭一座彩楼,两旁红柱题联:“彩球为媒选佳婿,金榜题名配淑女”,横额为“天作之合”。门前红纱灯上写着“刘府”两字。门旁红纸写着:“凡被彩球击中者,不论贫富贵贱,定然招为佳婿,决不反悔。”
原来,宋朝宰相刘懋之女月娥,芳龄十八,长相是百里挑一,心地善良,她看不惯纨绔子弟的浪荡,让提媒说亲的都碰了钉子。刘员外无奈同意月娥意见:抛彩球招婿。随着鼓乐声,丫环扶着刘小姐登上彩楼,她如出水芙蓉、似下凡仙女,果然丽而不俗。她以彩扇半遮着羞红的粉脸,朝楼下巡视。楼下的王孙公子,锦衣华服,瞪圆双眼,踮起脚尖,伸颈张口,垂涎三尺,恨不得把刘小姐伸手揽进怀里。刘小姐放眼望去,个个脸黄酒色,蛇头鼠眼,只有贪相,毫无生气,正失望时,忽见人群后站着一个穷小伙,虽衣破身瘦,面有饥色,却眉清目秀,气宇不凡,且显得忠厚善良。姑娘略一思忖,将手中彩球瞄定抛了过去。
再说吕蒙正自知人穷没此艳福,只是站在后边瞧热闹,岂知彩球忽然降落自己怀里,待在无意中接住之时,又听得周围一片哗声,才明白成了刘小姐的意中人,忙随着刘家仆人进到府内,向脸已气成白色的刘员外施礼:“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刘员外强压怒气,摆摆手说:“慢!小女彩球抛偏误中了你,送你十两纹银快离去吧
吕蒙正刚想分辩,刘小姐已走下彩楼,向父亲稟明,投的正是这位青年!刘员外气得瞪圆双眼,发怒嚷道:“好!你跟着这穷小子受穷捱苦去吧!我只当没养你这个闺女!”把两个人赶出了家门。
吕蒙正领着刘小姐回到破窑。吕蒙正问:“这穷日子,你能过得吗?” 刘小姐笑答:“郎君与我情投意合,就是喝水也心甘。”二人当日在破窑拜过天地,结为夫妻。
吕蒙正婚后仍在寒窑苦读,有时为了读书误了外出干活赚钱,挨饥抵饿是常事。有次中午,他外出路过定国寺,正遇寺内敲钟,僧人持钵去吃斋饭。他正饥肠辘辘,忍不住也上前去,掌勺僧人见状热情地给他盛了碗斋饭。吃饱后回家,一路上吕蒙思忖着,这里有斋饭周济穷人,我何必为糊口奔波呢?省下时间读书多好!从此,他就在家埋头苦读,等听到敲钟,就去讨碗斋饭吃。日子久了,僧人讨厌这个混斋的穷鬼了,就把先敲钟后吃饭改为吃罢饭才敲钟。吕蒙正几次都化不到斋饭,心里明白了僧人用意,提笔在寺墙上写了句自嘲的话:
“吕蒙正,运不通,十度化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
在破窑里。有一次过年没钱买猪肉,吕蒙正硬着头皮问人赊了一只猪头,回家刚好煮熟,债主就上门,讨债不成,就把煮熟的猪头拿走了。吕蒙正见状,感慨提笔写了《过年》:
“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熟猪头要现钱。
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
后来他祭神,连纸钱都没有,就以树叶代之,又写《祭神》:
“一片树叶一缕烟,相送司命到九天,
玉皇若问凡间事,蒙正乞贷猪头钱。”
穷得要向玉皇大帝贷款买猪头,这打油诗写得的确洒脱。据说还有一篇: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人穷心志高,他有一首《道穷诗》,很见气概,诗道:
“举目纷纷说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
沧田百亩如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
架上有书随我读,瓶中无酒任佢空。
腰间拔出青龙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吕蒙正家贫如洗,为了安慰妻子,便在墙上题诗一首:
富家之女嫁贫夫,明日端午样样无。
莫把节日空过了,舀瓢清水煮粥糊。
刘月娥买小米回来,看到了窑壁上的诗句,深深领会到丈夫的心情,便诙谐地和了一首:
何人壁上乱题诗,明日端午我不知。
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端午正午时。
吕蒙正听到妻子的吟诵,想到当年刘月娥不嫌自己贫寒,今日依然坚贞不移,同甘共苦,深为感动。从此,他日夜攻读,刻苦求进,终于金榜题名,官至宰相。
吕蒙正金榜题名当了大官以后,过去那些有钱的邻居,便带礼前来贺喜巴结,吕蒙正见状,百感集怀,说道:“诸位乡亲请先在中堂就座,然后请到我书斋一观。”他们酒足饭饱之后,陆续来到吕蒙正的书房,吕蒙正笑着说:“晚生草就一联,呈请诸位一阅。”只见纸上书就此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些来客看罢,羞得无地自容。便灰溜溜地走出了吕府。
吕蒙正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是穷人的骄傲,也是富人的荣耀,世上穷富乃是常态,穷变富,富变穷,无甚稀奇,难能可贵的是吕蒙正穷则豁达大度,穷不落志丧气,富后清醒,富不骄奢。吕蒙正以国事为重,公正无私,其事迹不胜枚举。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67岁,史学家称其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