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93|回复: 19

[转帖] GPA是我们达致成功大学生活的最佳途径吗?

[复制链接]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09-6-18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y Raymond on Apr 30, 2009 in Application to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essay
看过我一些文章的人可能知道,我特别不喜欢以考试作为学习成果的判断标准。因为我本身在清华已经深受了三年分数的毒害(其他内地同学相信比我的时间更长),所以我特别想通过自己的实例和文章游说各位同学沉迷考试分数的问题,打破中国内地这个考试的无间轮回。当然,假如像一个大愤青般大声疾呼“学习不是为分数!”,大概不能对各同学产生价值观的影响。这次,我想以理性的角度,去辩论过于依赖分数的弊端,以及分数与出国申请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主要是中国内地,高等学府,理工科的大一大二同学。对科研或事业没有志向的不在此列。我个人还是挺欣赏那些愿意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不会为了别人目光而做事的同学。假如真的打算毕业后工作,或者想过平凡快乐的生活,那就不用careGPA,也不用care学术什么的,做好本分便可。而对于想读PhD,甚至继续专研科学的同学,我希望可以说服大家,GPA在本科阶段并不是让我们获取成功的最佳途径,更不是唯一途径。

不符合机会成本

不知道是否与在中学没有读过经济有关,我发现有些同学没有机会成本的概念。大家好像觉得自己的时间好像源源不绝的样子,或者不值一文的样子,可以无限量的投放到考试上,而没有想过假如把这些时间投资在别的事情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考试分数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极限,当我们投放的时间越长,分数的增长就越慢,到了95分时就几乎难以再升了。这时我们投放更多时间,所获取的分数价值别呈指数衰减到零。而且大学和中学还是有很大差别,高考的话和分数线差了一分就是一分,没有办法。在大学,并没有分数线,申请PhD时教授更重视的是能力,差10分也没所谓,新生们应该尽早抛弃高考时关于分数的概念,不然会大大拖慢在大学里的成长。

有些同学不了解,为什么在国外常常出现很多课外活动丰富,同时学术做得很好的学生。除了教育质量以外,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把大量时间投资到考试上。而内地的同学,很多时达到了90还不满足,非得要100,光考试就让人喘不过气来。

有随机性

花了很长的时间,就能得到很高的分数—这也只是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成立。有时,我们就是花了无限长的时间,也因为考试的随机性,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知道考试不是一个完备的系统,经常会有因为考卷出的太弱,或者考题和往年太像,或者因为小小地看错了题,又或者纯粹题做得不够熟悉,又或者助教改题能力太差,导致有能力的学生没有得到该得的分数。这些都是很难控制的。简单来说,就是单一投资到考试上,要承受很大风险。但假如我们踏实做学问,多看paper,多参与学术活动,那么我们在科研能力和思维上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进。这是必然的事情,没有随机性。

不长久

我个人觉得世界上让人最可惜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些有天赋又勤奋的同学,就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又退课又翘课,为的是不断的背单词。假如能够把相同的(或者只是一半的)精力,放在学术或者社会工作上,那将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更可惜的是,每个考试都是有过期的一天,而且一般只能一次性使用。GRE五年就过期,高考到了大学就没用(申请时就不会问中学成绩,全省前几名和普通学生起跑线还是一样的),本科GPA到了graduateschool也不会有人问了。科研能力和经历就不一样,永远都是属于我们的,不会因为离开学校了就属于垃圾筒了,可以重复使用,甚至到了其他的领域,也能继续使用,继续创造价值。分数这事物,到了大学的话,过了一定阈值一般就ok了,付出大量的时间使分数逼近满分,也只是纸上的一个数字,没有办法为社会或科学界创造任何价值,只是一种自我的虚荣感,而且这种感觉会很快衰退。

说到虚荣心,我感觉清华的百分制比GPA四分制更能激发同学的虚荣,而排名(rank)就进一步催化了这个过程,让高分的同学更想拿到更高的位置。每次公布分数前都让学生充满某种期待。个人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常带有这种价值不高的期待,是不好的习惯。在锻炼身体后期待更强健的身体,有价值;在探望老人院后其他老人们更快乐,是价值;但在考试后期待一个远远高于阈值的分数,对社会对同学对自己都没有价值。有人觉得分数是对我们一学期努力的承认,但说实在的,分数包含的不只是努力,还涉及很多考试技巧和运气。同时,有很多努力加聪明的同学也得不到这种“承认”。

假如可以取消百分制,对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样,为何GRE能够吸引我国无数的天之骄子付出大量的时间,使得有些不是去美国,甚至不出国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它的全球排名percentile。假如只是分为通过或不通过,就没有必要付出太多无用功了。(但这样GRE带起来的相关商品和行业就得倒闭了)

分数比较的狭隘

由于各个高校的分数膨胀率都不一样,所以通过和同一学校同年级的同学对比,GPA才有意义。一个问题是,前五名永远只能够有五位同学,就算系里是有四十名优秀的同学,也不可能有四十个前五名。其余的三十五名同学很多时就是非战之罪了。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比较会给同学一种比较狭隘的目光,以为自己在考试上“击败”了其他同学,便算是优秀的学生,也就这样满足于此。但假如能够把目光放远到地球的另一边,那些在远方真正优秀的学生已经开始在科研或事业上有所建树之时,才能发现差距所在,继而改进自己。

价值观不同

其实,国外大学要看GPA,往往不是因为教授们的价值观和我们中学时的考试观一样,以为分数就代表能力,而是因为学生没有其他比较突出的能力,所以每个学生看起来差不多,于是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比较GPA。假如其中某几个学生能在学术上做点什么,优势是显然易见的。毕竟教授招我们到美国做PhD,不是为了帮本科生出考试题,而是为了做科研。

遗忘理想

过于专注于考试这种短期目标,我们很容易会忘掉我们读书的最初初衷,无论是为科学、为家庭、为钱、为舒适的生活……很多时过高的分数并不对于我们这些目标有任何帮助,只是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幻的感觉,以为又向目标迈进一步。更可惜的是,在这种强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同学都忘了或抛弃了他们的理想。

GPA不适用于统计律

统计上看起来,似乎GPA高的同学一般比较容易拿到好的offer。这说法的漏洞之一,是GPA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因素。它其实和努力、积极等性格有所关联。在GPA高的同学中,那些拿到好offer的往往不只是因为他们的GPA,还有在其他方面的成果和申请过程的努力。但假如盲目看统计数据,GPA便会淹盖过学生其他方面的努力。

GPA与offer的关系?

但有人说,GPA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让我们取得牛校的学位。从实际数据来看,能够以不高的GPA拿到好offers的学生绝对不只是我一个特例。我们系今年又有好几个三四十名的同学拿到Duke、Jhu、UCLA等一流大学的offers,显然不是偶然的。假如说踏踏实实的考试就是为了好的名次,以便将来申到一流大学,有好的前途,这些例子便推翻了这个假设。其实,GPA对于申上一流大学并不是necessary的。

有人会反驳道,这些都是一些特例,上述的同学肯定是在其他方面有不同于常人之处。这个论调本身没有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所以GPA是申上一流大学的最佳途径”的结论。这些似乎异于常人的同学,无非就是科研背景多一些,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甚至都不一定有paper。只要愿意付出精力,一年之内人人都能够积累一定的科研背景。至于GPA,即使付出三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在清华跻身前五名,就算多么聪明,多么勤奋。科研,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在本科阶段的话);GPA,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于大一大二GPA是lower50%的同学,甚至在事实上是完全不可能跃升到top10%的。(自然,有极少数极富考试天赋的同学,不用刻苦就能够GPA90的,不在此列,毕竟真的极少数)

现在刚过了四一五,看到同学的申请结果,很有殊途同归的感觉:无论是GPA高的还是低的,只要努力过,都有好的offers。大一大二时对GPA的顾虑,实属没有必要,过眼云烟而已。

趣味性

除了难度问题,还有趣味性的问题。不少同学觉得科研很乏味。那么,反过来想,难道考试就很有趣了?有多少人是真心喜欢考试的?我很少碰到这样的同学。

科研也没有我们想象的乏味。我们觉得boring,主要是因为在本系,容不得本科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少教授把生物专业课教得惨不忍睹,才会让人产生错觉。假如我们去读读前沿的paper,看看leadingscientists如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从我们自小以来就感好奇的科学问题,就会感觉到科研的interesting,最少肯定要比为了考试复读几次textbook背诵芝麻绿豆,或者背30次GRE单词要有趣很多(那些背单词越背越high的同学除外)。假如我们去参与学术会议,亲身和这些scientists接触,在几天之内让世界上顶尖的研究充实自己的大脑,肯定要比去上那些类垃圾课程要兴奋很多。而假如我们的忍耐力竟然可以让我们坚持听三节课的类垃圾课程并长达十六周,为何不去尝试多参与其他让人振奋的学术活动?这样做不只是对申请有帮助,更重要是使大学生活变得更有趣味。即使是表明对于科研没有兴趣的同学,我相信他们还是会觉得科研和学术活动还是会比考试好玩一些

这里,我不是鼓励大家完全忽视考试,毕竟我们的GPA还是要过一定的点。我是希望大家可以从本来打算贡献给做题、背书、背历年试题、背单词、写实验报告等大量的时间,分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出来参与其他学术活动或者科学研究。就从本来用来准备考试的时间分一些出来就好,不需占用其他娱乐或者社会工作的时间。估计有同学还是心里没底:GPA低了怎么办?没有怎么办,一流大学照样会收,而且概率绝对不低,只要我们去研讨会不只是睡觉,去实验室不只是上网的话。反过来说,GPA高,其实大学也不一定会收的,相信大家身边会有这些例子,我就不列举了。

这里再小小提醒一下,我怕有些热爱科研的同学看到我的文章后便动用100%的时间去做科研(虽然这样的人绝无仅有)。这样做还是比较危险的,一方面我们还是需要一定的GPA,另一方面,申请本身就需要很多精力,忽略了具体的申请过程会对申请结果造成影响。

高考筛选与分数博弈

有国外教授问过我,为何这里的学生那么喜欢分数。我便提出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说法:高考分数线把有考高分能力的学生都给筛选出来了。能考高分,很自然是以考高分为唯一目标的同学。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驱使上了大学的同学继续奉行原来的目标和价值观。同学之间(同样这里不包括那些一心过平凡生活的同学)形成一种博弈关系:假如在人人都不care GPA的情况下,我care GPA,就能获取巨大利益,成为年级前几名;假如在其他人都careGPA的情况下,我care GPA依然是最优选择,因为我不care GPA将导致排名巨低的恶果。于是人人careGPA成为了纳什均衡点,没有人愿意在此博弈中让步,纵使这样会浪费每个个体大量的机会成本,对于集体的总利益是不利的。

其实,当大部分人都奉行相同的价值观和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羊群地跟随的话,往往不能获得成功。这个非常合乎逻辑,假如随大流可以成功的话,那么世界上成功的人应该占了大多数,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不羊群不能保证我们成功,但羊群却能保证我们失败。当人人都做相同的事情,对于集体而言,被创造的是重复的价值(假如有的话),通俗点说,就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对集体影响不大。只有当我们能够为集体贡献不可代替的价值,才能使集体的总价值增多,这也是为什么一流大学那么强调注重diversity的深层原因。

上述的博弈,只是在人人都认为“GPA是最容易让我们获取成功的途径”的时候,才能成立。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改变大一大二同学们的这种想法,从而打破此博弈平衡,让学生们有更快乐且更成功的大学生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09-6-18 1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家长群友推荐的一个香港在内地读本科的学生关于留学申请经验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申请总结番外篇。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飘然 发表于 2009-6-18 15: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定的道理。
 楼主|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09-6-18 1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思考。
更多重要信息,请看义务劳动的《谈谈GPA是否重要》
http://www.ustcjz.cn/bbs/redirec ... o=lastpost#lastpost
追梦者 发表于 2009-6-18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GPA不是我们达致成功大学生活的最佳途径?还有啥能够说明大学四年我们的孩子没有虚度!
深蓝 发表于 2009-6-19 0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GPA仅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听翠 发表于 2009-6-19 16: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重分数是肯定不行的,的确国外大学在找国内研究生的时候,如果不看GPA,又能看什么呢?因此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分数又是不能丢的。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09-6-20 2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GPA的怪圈!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09-6-20 2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GPA的怪圈---圈养着一个个低能儿!
在路上 发表于 2009-6-20 2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校训说得好:“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08:02 , Processed in 0.1873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