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5|回复: 0

【光明日报】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tuixiuustcer 发表于 2021-3-6 2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03月06日

【光明日报】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圆桌对话】
嘉宾
许仲梓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包信和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李书福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崔兴毅 常河 张亚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
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破“难点”、除“痛点”、通“堵点”,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本刊特邀请三位分别来自地方党政、科研院校和企业界的代表委员进行圆桌对话,发表真知灼见。
破“难点”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主持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许仲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三种变革的主要依靠。质量变革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要求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三种变革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江苏省要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提升重大载体平台的开放能级,积极主动地促进东亚“小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
包信和:研究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根据自身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队的作用。中国科大确定了“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总体方向。在人才创新方面,实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全面参与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或参与建设了人工智能、能源研究院等,服务国家目标,对接国家战略,呼应地方需求,为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贡献力量。
李书福: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核心能力的优势,又要开创新的革命性优势,比如人机交互、无人驾驶、中央计算、换电充电基础设施等。我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协同和规模化效应,不断探索汽车上下游产业,打造未来汽车出行新业态,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
除“痛点”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创新能力
主持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之痛?
许仲梓: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科教强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在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中应当而且能够有所作为。要坚定不移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路子,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应该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分层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拆除创新体制机制壁垒,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畅通“双循环”、提升“话语权”。
包信和: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中国科大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通过大装置推动关键领域基础性科学问题的突破。中国科大正在积极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多个“大国重器”立项建设,着力突破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像芯片和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是多学科集成的系统工程,中国科大承担了国家新增交叉学科论证工作任务。
李书福:坚持科技创新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就汽车行业来说,政府牵头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机构和企业集中攻关,地方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重点企业等加强协同。未来,我们在全球的研发投入还要继续加大,在新能源科技、车联网、智能驾驶、共享出行、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构建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系统。
通“堵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主持人:如何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一项项创新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
许仲梓:成果转化不只是原始成果,关键在后面的集成技术,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我们需要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加速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核心优势。一方面,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地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联动,形成创新发展的非对称性优势。另一方面,要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主动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各项服务。
包信和:应用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着力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和产出的科研成果,形成校企联动的创新模式。比如中国科大依托先进技术研究,构建“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在量子科技、智能语音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源头供给,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合肥打造“量子中心”“中国声谷”。
李书福: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教育体制改革,根本出路是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未来,民营企业将更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创新项目,把更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挖掘出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6日 14版)



[img][/im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7 15:36 , Processed in 0.1661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