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7-8-13 14:46 编辑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是宋代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每每读来,总能让心灵归于一时的平静。活在红尘人间,因为名利的驱使,总是忙忙碌碌,难得有一时的安宁。这一刻,就让我们什么都不去想,只走进字里行间去寻觅那难得的从容吧。 那是一段漂泊的旅程,诗人荡舟淮河,匆匆前行。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春阴浓云的沉重感和压抑感,使人窒闷,喘不过气来,好在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让眼前豁然开朗,夺目生辉,照亮了黄昏的风光,也灿烂了诗人的心灵。诗的前两句明暗相衬,巧妙地烘托出诗人行舟淮水,喜忧交织的复杂心情。接下来,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夜泊小舟,回首江天的情景。暮色笼罩,阴云浓重,眼看就会下雨,得赶快靠岸,找个地方歇脚,不然滞留江上,风雨袭来,江潮汹涌,那可就太危险了。诗人把孤舟停泊在犊头镇河岸边一所古老的祠堂下,回首江河,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好险啊,幸好及时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安安闲闲的静观满川风雨看潮生了。 全诗写景造势,绘形传情,景有春阴沉沉,野草青青,亦有一树花开,光彩照人;有绿水孤舟,荒凉古祠,亦有风狂雨急,江潮汹涌。情有沉重压抑,惆怅满怀,亦有柳暗花明,欢欣鼓舞;有冷落孤寂,静如止水,亦有愤愤不平,兀傲不驯……景多变,而情亦变,赏景则会心,触景则生情。据记载,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主张“改革弊政”的变法派,因此经常受到保守派的压制。庆历四年秋冬间,保守派借事诬陷,苏舜钦被削职为民,逐出京都。庆历五年春,诗人由开封乘船沿蔡河、颖水、淮水、运河航行,四月间到达苏州吴门,这首七绝就是写于此次旅途之中,诗中的阴郁气氛,激荡情绪,壮阔境界,正是诗人兀傲不屈的性格和当时愤懑不平心态的形象写照。人生风雨路,江天心海潮,读懂了诗人的宦海沉浮路,也就读懂了诗人的风雨江天景。 欣赏这首绝句,还要领会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似乎忽然一下理解了以前一直觉得懵懂的所谓的文人的旷达。过去的感觉就是他们一边写诗追求乐观豪迈,一方面又透出些壮志未酬的不甘心,现在才发现我是多么的狭隘。诗人不是圣人,文人的心其实是最敏感和脆弱的,因为内心承载了太多愁苦,能挺的过满川风雨已是不易,更能用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不断追求人生的希翼,兑现一个对自己的承诺,不求万世流芳,只求造福社稷,这正是博爱的最好印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曾经愤而怒吼,“只身合为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然而他的长啸换来的只有自己的回音,一生不得志的境遇却从未使他颓废,满川风雨使他越挫越勇,尽管只有那么一点点微弱的光,他却紧紧追寻不曾放弃。愿做一只漂渺孤鸿的苏东坡的落寞让人痛心,“乌台诗案”把他推入深渊,然而却在灵魂上给了他一次救赎,他更深刻的自我反省,“苏堤”一直造福于百姓,他的诗词也一直为人称颂,这正是风雨之后的彩虹。 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红尘中的个体,为了能够如意地活着,都要去追求,去拼搏。显而易见,我们的生命必然都要行走在晴天丽日、惠风和畅、电闪雷鸣、风狂雨骤不停更迭的路上,随着潮起潮落,几经轮回,有欢乐,有痛苦,有磨难,有平淡。人生总有不平,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像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像铺满荆棘的森林,也许满川风雨就是磨砺,若是这之后还有看潮生的气度,那必然是对人格的最好淬炼,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信念支撑自己的灵魂,坚持不懈地经受住风雨。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坎坷挫折,顽强的走过风风雨雨后,总会看见久违的彩虹,只有勇敢地面对风雨,才能迎来灿烂的阳光、美丽的彩虹和无限光明的未来。 其实,看潮起潮落,听涛声迭起,不正是我们每一个阶段生活、爱情的轨迹吗?无论怎样,当生命的轨迹回到最后一轮时,回首往事,我们能够平静地说一声:我知足了。我认为,这就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