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2|回复: 13

工科生第一大国为何难出一流工程师

[复制链接]
秋枫 发表于 2010-12-11 17: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科生第一大国为何难出一流工程师
热议:工科生第一大国为何难出一流工程师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 10:2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瑞哲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读生700多万人,相比美国几十万、英国十几万的生源量,存在着数量级差异。然而,企业常常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近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洛桑报告”)也显示:我国合格工程师的世界排名一直靠后。昨天,教育部组织上海交大、清华、浙大、哈工大等19所“985”高校,在沪交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工程人才大国走向工程人才强国,还有多层面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突破。

  工科生不等于工程人才

  目前,全国大学生30%以上是工科生。但这些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和工程型人才画等号,相反众多学生成了写写论文的工程学术型人才。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做的多为书本上的课题,而非车间工地的项目,集中在应用基础理论、仿真计算、新功能开发等方面,对工程环境和需求极不熟悉,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其中的优秀学生日后可能发展为“工程科学家”,但还是不同于贴近工程实际的一流工程师。

  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将 “卓越工程师计划”列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辟“教育特区”,定向培养专才。今年首批进入计划的全国61所试点高校,设定280多个专业点,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程生”。据统计,现有超过3万学生进入计划,其中人数较多的如上海交大,最近已选拔本科生200名、直升研究生170名,进入“卓越工程师特班”。未来10年内,我国10%的工科本科生、约每年10万人,以及50%的工科研究生、约每年6万人,都将成为这项计划的培养对象。

  无工程背景带不出人才

  名师出高徒,但问题是,国内高校极其缺乏“工程型师资”。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坦言,目前工科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尚难适应工程人才培养之需。当下,国内不少工科博士毕业后就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只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反观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等一些工程强国,只有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程经理资历者,才能进入高校成为工科师资;还有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工科教授也往往长期担任企业工程专家。

  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分类培养学生同时,也需分类建设师资。李茂国透露,在试点中,拟对“工程型教师”与“学术型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工程型教师的指标不再仅仅是SCI论文、科研经费等,而是工程设计案例、工程专利、企业服务能力等。对于已有师资,送到企业、下到基层“回炉”尤显必要;对于新教师入职,则优先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

  企业尚未担起联合培养责任

  美英德法的工程教育体系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识:光靠大学培养不好工程人才,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专家认为,我国高教办学曾以各行业、各部门为主,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师生与企业的天然联系较强。而眼下的现实是,校企之间脱节加大,对工程师培养极为不利。

  国内企业一方面对工程人才有着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又没有担当起培养工程人才的责任。一位热动力工程专业工科生说,曾去一家电厂进行毕业实习,但厂方只欢迎“参观”,不允许大学生触碰设备,结果他们驻厂两周几乎一无所获。企业坦承,根本任务是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压力也大,不太愿意接收工科生深入学习。

  对此,教育部与宏观经济部门正联手制订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树立战略眼光、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可喜的是,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吸引了约300家不同专业企业,成为联合培养单位。由此,新的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制”,请企业出导师、定课题、开课程,而校方则是“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岗实习、参与工程项目,为期至少半年到一年,最终完成一份毕业设计,而非一篇学位论文。
lizhq 发表于 2010-12-11 17: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先座
lizhq 发表于 2010-12-11 17: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其实从企业到高校的老师,在高校是受排挤的。现所谓的工科高校教授基本没有与实践接触的经验,而这些人又是学校的骨干,试想他们怎么会屈尊向他人请教呢。
林峰 发表于 2010-12-11 19: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坐在地上了
西北小草 发表于 2010-12-11 2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教育不出合格的工程师,这样说吧,我也是搞设计的,这么多年了,真的是没有看见像样的工程师,
这不能怪学校,也不能怪学生,主要是制度,制度出了问题你说谁还有办法?首先是社会的拜金主义,在就
是实用注意,急功近利,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是要十年以上的专研和努力才能做到的,现在的国策谁有心思去
专研呢?就是专研了还不如卖嘴的来的快。去年我借调去搞设计,那些高工,高高工,知识和技术欠缺的让
人可笑,可他们都是有门有路有背景的,谁你也得罪不起,一个产品搞了一年多,花了上千万,而且还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模仿人家的东西,说透了就是高仿,就这也做不好,我看了都心急,天天扯皮推诿,你想这样的环境新来的大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刚进来的那股热情,时间不长就被消磨掉了。再看看人际关系,自己干的好,不如人家有关系的混的好,干脆什么也就不干了,几年过去,娶妻生子,哈哈,就这样能出像样的工程师吗?
追梦者 发表于 2010-12-11 2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师说的有理!
天高云淡 发表于 2010-12-11 20: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现实就是如此啊!
蓝天白雲 发表于 2010-12-12 1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呜呼!国之不国
银杏 发表于 2010-12-12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师考试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闭门造车到闭门造车,只有标准答案的对错,没有实践或实用的对错,更不要讲言之有物,实用中的升华了,一线的人想通过难,坐办公室的就容易通过,因为看书就行!
仓海 发表于 2010-12-12 15: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流工程师成长的土壤,哪来一流的工程师?政府和企业们有几个舍得花大笔的资金投给工程师们?只要近年来奢华的几个盛会,我们的钱都花在那些脸上贴金的排场上了,基础科学上、工程科学上只是群默默奋斗的人们,一群常常在考虑生计的绝顶聪明的人不是超人,被琐碎事纠缠的人是没有闲情搞出如DOS和window等等能创造时代的成果出来的。啥时候我们的歌唱家体育家电影家不再是主流媒体整天关注和吹捧了、光凭唱几首歌都能成为将军了,我们也会有一流的工程师和能够创造出划时代的产品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3 20:38 , Processed in 0.1332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