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22-4-1 14:01 编辑
记得大学时读《围城》,为书中幽默诙谐的语句捧腹大笑;几年前第二次读,为书中精准恰当的用词佩服不已;今天重捧《围城》,方体会到其中的苍凉与变迁,苍白与无奈。随着年龄增长,每看一次,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心境。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无奈。《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包罗万象的人生百态和人性的种种美丑。我真的惊诧于作者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令人难以致信。 本书分为四部分,一是主人公方鸿渐留洋在船上与鲍小姐的情感故事;二是回到上海后依附死去未婚妻父亲周先生的帮助,得了份闲职,与苏文纨及苏文纨表妹唐晓芙的爱恨纠葛;三是一行人历经旅途磨难,远赴三闾大学任教,学校内职称等级分明,同事之间暗有争斗,方鸿渐携未婚妻孙柔嘉奔走香港投奔赵辛楣。四是鸿渐与柔嘉婚后回到上海,夫妻生活的种种冲突,想要冲出围城的心理历程。 从框架的人情世故来看,书中描述了世间四种爱: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无法摆脱;人生三座城: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自我之城。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外归来到香港,香港到上海,从上海又经过浙江、江西到湖南,再到香港,再到上海。从地理位置的迁移,再到人的相遇、相知和相离,这何尝不是一种围城中的循环往复。故事背后是一个人生的圆圈,先是求学、恋爱,然后工作、结婚,琐碎的生活可能还要离婚,回到原点。从个人,到家、到国,都有自己走不出的围城,远观一无所有,近看包罗万象。 纵观全书,不仅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婚姻法则,深层次反映的是事业、生活的围城所给予的束缚,而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之围城,那是一种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盲目的追求,努力想活成别人期许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强势而又骄傲的苏文纨,活泼而又执着的唐晓芙,敏感而又尖锐的孙柔嘉,是方鸿渐的情感围城;三闾大学这座事业的围城中,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当他离开三闾大学,面对的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方鸿渐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自我围城的束缚和磨砺,最后的悲凉结局也便顺理成章。 书中每个人的故事和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苏文纨仗着自己漂亮优雅到处撩人,希望所有人都为她的美丽倾倒;赵辛楣理智有大格局,对朋友肝胆侠义;方鸿渐油嘴滑舌、投机取巧,最后却要为事业爱情买单;孙小姐表面乖巧温柔,骨子里却尖酸毒舌、心思缜密擅长做戏……每个角色都如此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这些人物要从书中走出来,仿佛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又仿佛我们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婚姻之围城,到事业、生活之围城,作者真正要阐明的,或许围城从来都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人在心里为自己所筑的高墙铁壁,是“自我之城”,是每一个我自己的“围城”,谁都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都要在无形的围墙下过完一生。试想,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儿时,我们是被父母疼惜的孩子,总想长大后成就一番作为,可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打击,使我们陷入成长的困境;毕业后踏入社会,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脚,又想搭载现成的平台展现自我,可现实残酷,从没有不劳而获的天上掉馅饼,于是我们陷入犹豫的困境中;成家之后,为人父母,我们总想给予孩子所有的关怀和呵护,可不懂父母苦心的孩子总会在叛逆期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们陷入矛盾的困境中……总好像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不能顺利解决。但是否让围城永远缠绕着我们,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当然不。围城再高,高不过我们心中的信念;围城再无边际,也比不上心中辽阔的天空。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再高的围城,我们都不能拘束于生活的压力,也不要惧怕渴求的束缚,只需竭尽所能,积极的正面直视那看似坚不可摧实际却不堪一击的困境,用力量将围城抨击瓦解于无形之中。当阳光倾泻之时,发现其实围城不曾围住我们。 其实,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根源,不在于他是否存在另一种选择,而在于是否愿意成为当下的自己。在围城外,就享受城外的自由;在围城内,就享受城内的安逸。如此,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