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文学源于父母言传身教。父亲是学校校长,母亲是语文老师,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都要写日记,我又喜欢写写抹抹,有一次,父亲看我写的很认真,在我的日记扉页上提了一句话,意思大致是:灵感来源于不断地知识积累;我于是更有了动力。每天的心情在笔尖流淌,当作文变成范文在班上朗读,开始获得奖项,开始与有文学梦想的小伙伴一起创办校园文刊,起校刊名,油印,印发,推广。。。想想那时我们圆了小小的文学梦。 不过即使父母是教师,很多书也看不到,我是只要能借上,都借回家看;像我一个同学家有《大众戏剧》杂志,我都如饥似渴,全部借阅回家,她还好生奇怪,都是戏曲唱词,有什么好看?其实我喜欢的是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语文课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课程,基本上开学一发下新书,我已经把语文书上的文章都看完了,还特别窃喜自己找到一个好文章的来源,就是看各年级语文试卷,因为卷子上一定有阅读理解,那些都是很有趣或者很美的文章,短小精悍,哲理满满,扔弃的卷子,在我这里都是宝藏。 父亲很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花钱,家里订阅的杂志特别多。我记得我们家当时既有流行的《大众电影》《故事会》《辽宁青年》,还有《小说月报》《十月》《收获》等杂志,每年书报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因为喜欢电影这种表现艺术,我们一家都是电影迷,虽然大众电影杂志很贵,父亲年年必订,当时电影院夏天是露天的,冬天大礼堂,那时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基本上场场不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杜十娘,看到快结束时突如其来一场瓢泼大雨,爸爸背起妹妹,我抓着衣角,在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淋得浑身像落汤鸡一样,心里还一遍遍播放杜十娘中唯美的扮相,怒沉百宝箱时的场景。每每看完电影,为电影故事人物喜怒哀乐、或哭或笑,喜欢在大众电影上看明星、看剧情梗概,最爱看的是影评,我想父亲是为了培养我们欣赏艺术之美的气质;可能受这些个影响,在上中专时自己还编过小品,小品还在校级的元旦晚会上得了二等奖。 初中看的最多的书还是《红楼梦》,在我看来《红楼梦》是青春王国的故事,初看红楼梦时正值初二刚12岁,满脑子幻想和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常常只看到宝黛之间的爱情,看不到细枝末节,看不到细微之处才是最珍贵的情节。随着学业紧张,学习难度徒增,学习课程增加,自顾不暇,我还沉迷在宝黛的感情和红楼的风景中不能自拔,有时怕父母说,把书扔到床底,捉着迷藏;看红楼成了最为奢侈的事情,红楼被束之高阁,我的读书变成只有学业课程书籍。 年岁渐渐增长,中年再读红楼,眼中也能看到众生皆苦。就连上学时最讨厌的薛宝钗,也立体鲜活起来,有着胸怀大度、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立足当下的各种优点,这也许是我试着读完后立刻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最多的收获;不知不觉从二月疫情到十月疫情,读完了《红楼梦》,所思所悟也已经有八十余篇,在特殊时期,就让书来滋养生命,让生命丰盈;以行为之,书美生活,且行且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