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9|回复: 0

[转帖] 中元节的来源与传说

[复制链接]
16创+苏-飞飞 发表于 2017-9-5 14: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中元节,科普下中元节的来历
什么是中元节, 有什么来历或特定的意义? 具体是在哪一天?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各地习俗.
〔河北省〕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台湾的中元节
台湾的中元节也有拜祖先的习俗。清朝初年的中元习俗,据高拱乾《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卷七的记载,祭祖先时要「以楮作五色绮绣之状焚之,云为泉下作衣裳」。同时举办盂兰盆会,延请一名和尚主持,黄昏后登坛说法,并向坛下抛洒食物羹饭,称为「普施」。
到了道光年间,中元祭祀的规模,较诸以往更为盛大。陈培桂的《淡水厅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记载了如下的盛况:
十五日城庄陈金报旗帜,迎神进香,或搬人物。男妇有祈祷者,著纸枷随之。凡一月之间,家家普度,即盂兰盆也。不独中元一日耳。俗传七月初一日为开地狱,三十日为闭地狱,延僧登坛施食,以祭无祀之魂。寺庙亦建醮两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灯,各给小灯,编姓为队,弦歌喧填,烛光如昼,陈设相耀,演剧殆无虚夕。例集一所,牲醴馔具,积如山陵,植竹高恋。……
除了放水灯与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抢孤」的习俗,所谓「抢孤」,就是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办人一声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涌而上抢夺祭品。《澎湖厅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这项习俗:「其强有力者,每多获焉。甚至相争斗殴,在台上跌下,有伤亡者,实为恶风」。由于七月普度时鬼魂群集,为了怕他们流连忘返,便有人发明了抢孤这个办法。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的人抢夺祭品时,会被吓得离开。不过,抢孤的场面过于激烈,动辄造成伤亡,所以刘铭传任巡抚时(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时代仍偶有所闻,以后才渐渐消失。
民国八十年(一九九一),宜兰头城在停办了四十年以后,再度举办抢孤的活动。主办单位仍沿袭旧制架设双棚,大者称「孤棚」,离地卅九台尺、长卅二台尺、宽廿四台尺,约有四层楼房那么高,上面摆设十三盏食物及纯金牌。小者称「饭棚」,以往是专供乞丐抢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参加的队伍以五人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声令下,选手们便奋不顾身的往棚上攀登。由于这是有游戏规则的竞赛,没有混乱抢夺的场面,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
台湾人重视普度,到了「糜钱巨万、牢不可破」的程度(连横,《台湾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时期,官方打压民俗活动的压力下,仍坚持每年举办普度。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编就详细记载了日治时期台湾中元普度的习俗。
台湾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时普度孤魂就称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还分为公普及私普两种。
所谓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议,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规定的日子轮流举行。往年鹿港还流行一首「普度谣」,足以证明这种普度的盛况:
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涂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宫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饫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廿后寮仔、甘后车路、廿二船仔头、廿三街尾、廿四宫后、廿五许厝埔、廿六牛墟头、廿七安平镇、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龟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无聊。
举行普度当天的下午,家家户户纷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饭菜,俗称「拜门口」。每盘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细心一点的人家还会准备香烟、槟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毕后,焚烧纸钱,然后撒供。据说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饭太坏,就会遭到好兄弟的报复,或让家人生病,或是所养的家禽家畜暴毙等等,所以家家户户莫不竭尽所能的准备丰盛的饭菜。
而佛教徒戒杀生,所以盂兰盆会多采用素食,不像民间祭拜用大鱼大肉。虽然如此,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要普度众生,广施甘露。
所谓「公普」,又称「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叫「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主祭人为当地的富豪或寺庙主事者。在举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度,就得在庙前「树灯篙」,以便招魂。所谓灯篙,就是一根高几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顶端吊起灯笼,入夜后点亮。民间相信,灯篙树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为了避免饿鬼太多无法应付,平时只竖起两、三丈高左右的灯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时候,才树五丈以上的灯篙。此外,在普度期间,中南部民间会在自宅门口挂起「普度公灯」,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于溺毙的鬼,则利用「放水灯」来通知。水灯又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之一为圆形灯笼,上书「某寺庆赞中元」,另有一种作成房屋形状的水灯,俗称「纸厝」。水灯排则以木材为原料,扎成长四、五丈,宽丈余的筏形,分为数千格或数百格,每格悬一盏灯。放水灯的游行行列还以乐队为前导,又有男女儿童装扮成鱼虾水族之类参加游行,巡回市街一周后到达河岸。河岸上放一张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屋形的水灯放入水中。水灯由各大姓昃供,上面注明其姓氏。相传水灯流得愈快愈远,表示该字姓人家当年的运气愈好。
公普的费用,由庙方负责祭典的当事人「炉主」派人按户募捐,俗称「捐题缘金」,捐钱的人家就在门口吊起一盏灯笼,上书「庆赞中元」。
庙普当日,于庙庭设祭坛,称为「普度坛」,上书「盂兰盆会」四大字或悬挂三官大帝像。坛上置有三个斗灯。斗灯即在米斗内盛上白米,再放入镜子、古剑、小秤、剪刀、尺、纸伞、油灯等避邪物品。坛前则设一列长桌,供民众摆设祭品之用。庙前左右摆设纸扎的人像,左侧为山神骑狮,右侧为土地骑虎,另有一作呈舌状的大士爷。大士爷俗称「鬼王」,传说他本是十分恶鬼的头目,常常率领手下出来危害人间,幸得观音菩萨予以收伏,因此头上顶著一尊观音。
普度期间鬼魂众多,恐怕他们作怪,所以请来山神、土地及大士爷稍加约束。此外,还有纸扎成屋形的两种孤棚,其一为寒林所(翰林院),为鬼魂中的公候将相等享禄位者之牌位,其二为同归所,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别为区分,设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除普度坛外,另需架设孤棚,以供置牲礼、粿、饭等祭品。每样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上面写著「庆赞中元」或「敬奉阴光」,下首书善男信女之名。供品中必有全猪、全羊。饲主们认为猪公养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诚,所以大家都要互竞大小。献祭的猪公需口含凤梨、柑橘等甜果,据说是为了怕它到神明前喊冤告状。
还有一种「看牲」,目的只在观赏。以鸡鸭鱼肉及面粉捏塑成飞禽走兽乃至历史人物的花样,置于孤棚之上。祭品之中又以鸡鸭居多,所以俗语说:「七月半鸭,不知死活」。又以木板搭建一祭坛,分层陈设供品,称为「肉山」。尽管祭品十分的丰盛,大家还是怕不够孤魂野鬼享用,所以还得增请僧道来「化食」,藉著念经把这些供品增加好几倍。还得搭建戏台,演戏给好兄弟看。民间多于此日宴请亲友,热闹非凡。
普度结束后,寺庙还得请道士、法师或戏班中人来「跳钟馗」。藉著钟馗的法刀来赶走滞留当地的孤魂野鬼。跳钟馗时,一般民众怕被煞气冲到,都不敢在现场逼留,跳钟馗后,庙普就算圆满达成。但是由于俗传八月初一下午才关鬼门,所以七月的后半个月,仍有各行业继续进行私普。
目前台湾的中元节,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清代中叶,漳、泉两地移民大量涌进台湾。由于早期移民的祖籍观念较强烈,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又因土地界限及灌溉的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常有械斗发生。基隆地区,在咸丰年间一次激烈的械斗中,死者约百余人。后由双方有力人士出面调解,处理埋葬事宜,并约定农历七月举行普度。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因素,再加上地方人士有意识的推动,鸡笼中元祭已成为一相当具规模及特色的观光活动。
新竹的中元节,则因为有台湾地区地位最高的「威灵公都城隍」驻守,每年中元节的城隍爷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于七月鬼门关大开,为恐众鬼在阳间滋事,必得请出城隍爷来遶境镇抚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时,照例要请附近大小庙宇的神明共襄盛举。游行队伍的主角是城隍爷的神轿。随行的还包括各子弟团所出的阵头、艺阁,以及相貌狰狞恐布的七爷、八爷(即范、谢将军)。七爷、八爷项间悬挂一串「孤饼」,妇女多会乞求回去给幼小的子女吃,据说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长大。
城隍遶境的路线还包括新竹的郑氏家庙。郑氏家庙是开台进士郑用锡一族之家庙。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时,曾仰赖郑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节城隍爷都会到郑氏家庙去表达感谢之意。
台湾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义民庙公普为代表。义民庙的由来,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贵叛变,及乾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乱。当时各地响应而起的民兵流窜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区的客家人为了捍卫乡土,就自组卫队与他们交战,前后战死者达数百人。当地乡绅乃将他们的遗骨合葬于现在的义民庙,每年七月廿日举行普度,乾隆皇帝并御赐「褒忠亭」匾额以为嘉奖。
义民庙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来,每年都举办的神猪、神羊比赛。前五名的神猪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神羊的选拔则是以角的长短来比赛。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现角长两台尺八寸的羊。为使神猪、神羊更引人注目,饲主们还会为他们搭建美仑美奂的展示棚,并为神猪、神羊戴上眼镜、帽子,打扮成绅士的模样,十分可爱。
普度的典礼自农历七月十八日迎斗灯揭开序幕。十九日恭迎义民爷遶境,晚上并有水灯、阵头、大旗、锣鼓表演等活动。七月廿日上午十时公祭,十二时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时净孤筵,二十三时收孤。庙方并演出三天平安戏,供应麻糬、糖粥给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义民庙的传统习之一。早期义民庙偶尔要接济一些贫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给贫民充饥。中断多年后,在一九八八年庆祝建庙二百周年时,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
     (转自360问答)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6 18:59 , Processed in 0.1482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