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曼 于 2014-8-21 00:13 编辑
3. 研讨班 这次来多伦多主要就是为了参加Mitacs组织的研讨班。这样的研讨班可以说是欧美国家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并不多见;一次课总共7到8个小时,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时间占了课程的一大部分。总共有两个研讨会,分别是8月9号的“打造优秀团队”和8月10号的“提升演说能力”(意译的,因为直译过来有点别扭)。 虽说这样的研讨班对于内向的我来说显然不是强项,有点小紧张,但研讨会开始之前我还是有点小激动的,也很好奇国外的研讨班究竟什么样。一到“教室”就发现:这哪是教室,其实就是一个小餐厅!我们20多个人坐在四五张餐桌上,旁边有果汁饮料和水果,休息时想吃就可以自己去拿……多么惬意! 第一天的研讨班“打造优秀团队”,老师把我们分成了3组,所有的讨论互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再加上课程内容本来就与团队合作有关,组员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密融洽。我们小组的组员有7人,包含一名巴西女生。课程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团队成员的角色和优秀团队的特征,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师提到开会时记录工作,最好是把组员的发言要点概括之后记录在黑板或演示板上,这样一目了然,便于各组员分析讨论。然后小组讨论自己团队合作的经历,每位成员都参与发言讨论,由一个记录员在演示板上记录,最后归纳出优秀团队的特征。第2部分,老师带我们做一项有趣的心理调查,了解自己和其他组员的性格特点和优势所在,便于团队合作。第3部分,每组合作制作一份虚拟的项目计划书,项目自拟,先用演示板草拟,再用贴纸制作流程图,展示在墙上。最后总结感悟和心得。 整个研讨班我上得非常开心,自己真正融入了其中。研讨班里教师传授给我们的团队交流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在国内我们也会有类似的小组讨论任务,但通常没有人记录,即使有也是记在自己的本子上不会利用黑板,更没有演示板,效果常常较差。而研讨班里我们学到了如此高效的交流方式,比如许多团队任务都利用演示板和墙上完成非常清晰,我们也能因此更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道理其实很简单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但却没有人用过,只有研讨班亲身体验过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强大。这种团队合作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研讨会带给我的收获不仅在于此,更在于我们真正在团队协作中找到了乐趣。一次研讨会认识了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完成任务,不知不觉彼此间增进了友谊。研讨会没有像国内一些课程那样枯燥无聊,相反,整个研讨会过得非常轻松愉快。在国内我们做了太多的个人作业,而这里我真正感受到,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第二天的研讨班“提升演说能力”,主要内容也可以概括为3个部分。首先算是introduction,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短片让我们对片中各个演讲者作出评价;再让我们分组自我介绍,期间他记录下每个人演说中值得改进的地方,在自我介绍结束后统一给我们提出意见。第2部分,他指出演说有三个要素:verbal,vocal和non-verbal(语言、表达方式和其他),对各个部分的注意点分别作了阐述,期间也做了许多小组练习。他讲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不过我没能全部记录下来。第3部分是实战,教师让我们准备一段自己课题研究报告的开场白,每位同学上台发言,他一一提出改进意见。老师非常幽默但要求也很严,对于演说存在明显问题的同学他要求重讲。整个研讨班内容十分精彩。 两天的研讨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理念。
一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战演练的方式让我们真正消化掌握课上所学内容;通常的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以老师讲解为主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式,而研讨班给每个同学参与锻炼的机会,比较耗时但能真正生成能力,高成本高收益。
二是都以小组和团队的形式布置任务,和国内通常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同学间合作交流和相互学习。
三是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两位老师在研讨班开始时都问我们每个人今天希望学到些什么,授课时尽量迎合同学们的需求;再比如第2次研讨会老师对每位同学的演讲一一点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中收益。这只有在小班模式下才有可能实现,而且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