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nbin

[转帖] 985工程及211工程第一批重点大学诞生趣闻(转载自哈工大吧)

[复制链接]
天高云淡 发表于 2010-7-31 22: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怕费电么。
风摆柳 发表于 2010-7-31 22:19

哦,原来是这样! 身体要紧哪!费电就费电呗!
lao90286 发表于 2010-7-31 22: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淮河以南的985校,只有中国科大宿舍有空调~~~
风摆柳 发表于 2010-7-31 2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开空调了,外头刚下过雨。
责任与义务 发表于 2010-7-31 2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责任与义务 于 2010-7-31 22:33 编辑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教育的故事往往能引起人心共鸣。我们的大师、老校长严老在建设科大时更是呕心沥血,贡献卓著。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1961年严济慈出任科大副校长,负责领导全校教学及4 个系和3 个教研室、处。学校认真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以及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打破理工分家的学科建设模式,提出了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外语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使刚成立才几年的科大就跻身我国重点高校第四名。   
      科大在文革中下放安徽合肥,损失惨重。1980年2月,严济慈继郭沫若之后出任科大第二任校长,着手实施科大南迁后的第二次创业。严济慈为此呕心沥血,贡献卓著。
     1980年7月,严济慈与李昌副院长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培养高水平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完整体系的培养目标;继续贯彻和发展“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推动学校与研究所的进一步结合;增设一些国家急需的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专业;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在担任校长的5年中,严济慈高瞻远瞩,高度关注和推动解决科大战略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为科大第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顾耄耋之年,多次到合肥检查指导学校工作,亲自前往拜访安徽省和合肥市领导,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对新校区的规划、同步辐射实验装置工程设计上马以及与日本东京大学的合作交流等重大事项,对抓好教学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和中青年师资培养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1983年11月他上书邓小平,要求将科大增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很快得到邓小平的批示同意。这5 年里,科大在全国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办学的新举措,逐步建立起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调整了学科结构,增设了一些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和专业,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班,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84年5月,84岁的严济慈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名誉校长。1988年5月,严济慈为中国科技大学校庆30周年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为学校提出了新的宏伟目标。   
      在重建科大的同时,严济慈还积极参与筹划在北京原科大旧址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于1977年9月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恢复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在北京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这份请示报告5天后即获批准。严济慈于1977年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办好研究生院而竭尽全力》的文章。1978年3月1日该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严济慈出任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的首任院长。面对当年883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专职教师很少、校舍严重紧缺、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严济慈带领全院师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首先是确定了培养目标──“政治觉悟高,知识面广,专业训练好,进取心强,敢于攻难关、攀高峰、开拓新方向的新一代生力军”。其次是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优良传统,聘请科学院各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担任兼课教师,使研究生们能很快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并注意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与结合。同时,面向世界,开放办学,聘请了李政道、杨振宁、陈省身、李远哲、波特和桑格等世界级大师到校讲课和作学术报告,其中尤以李政道和杨振宁授课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到1984年9月严济慈改任名誉院长之前,科大研究生院已建成具有科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即以二级学科为基准将课程加以规范,体现“重基础、重前沿”,定期对课程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体系。这6年间,共有近3000名研究生从研究生院结业,进而转入京区有关研究所从事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和有关实验室,并开始招收本院直接培养的研究生。   
      为了加快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速度,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79年,严济慈与李政道联合发起、共同创建了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培养年轻的物理学留学人才。严济慈担任中方招考委员会主席,负责在国内招考与物理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到美国几十所大学的全额资助,历经9届,共选拔915人。这些学生在美国成绩优秀,逐步成才,部分人已开始回国服务。
      1990年严济慈九十华诞时,编辑出版了《严济慈科技言论集》,辑录了从1923年至1990年的89篇文章,这是他一生治学经验的总结。其中,首次发表于1980年第11期《人民教育》杂志、继而修订转载于1984年第1期《红旗》杂志的《谈谈读书、教书和做科学研究》一文,是根据他与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多次座谈时的讲话整理而成,历年来被多种书刊争相转载。文章中表达了一位老科学家希望自己的科学生命在一代代青年身上得以延续的殷殷深情。
sxbjlwl 发表于 2010-7-31 2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有意思,985、211还有这么多说法!
hrf1 发表于 2010-8-1 0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了解!
秋枫 发表于 2010-8-1 1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意思,像是听故事。浙大郑强教授讲浙大是第一批进入老九校的,属于2+5,中科大和哈工大是后来加入的,属于2+5+2,当时有点疑惑,如果上面的信息可靠,老郑的讲话就太不负责任了!有时内幕也是挺复杂的,只有余则成心里清楚。
秋枫 发表于 2010-8-1 10: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 (一期,共34所)

  第一部分:已进入“985工程”大学所签署的重点建设协议对各高校的定位及资助经费总量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若干所”正式列入其中,明确指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依据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及部委所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书对各学校的定位及资金资助情况(三年内拨款经费总量),按照共建合同签约时间,分列如下: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8日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中国科技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9月11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2000月9月23日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2002月8月24日
  
  3. 目标定位:“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依据中央资助经费经费情况分列如下:
  1) 中央资助经费为3亿以上(不含3亿)的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2001年9月23日
  西北工业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陕西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 2002年1月22日
  武汉大学      8亿 (4亿+4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13日
  四川大学      7.2亿 (4亿+3.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9月29日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两校共1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2000年12月25日
  吉林大学      7亿 (4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2日

  2) 中央资助经费为3亿的大学:
  中山大学     12亿 (3亿+9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0月26日
  山东大学     8亿 (3亿+5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6日
  东南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12日
  华中科技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 2001年2月13日
  厦门大学     6亿 (3亿 +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2001年2月22日
  同济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2002年6月26日
  重庆大学    5.4亿 (3亿+2.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2001年9月28日
  兰州大学    4.5亿 (3亿+1.5亿+土地)(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2月9日

  3) 中央资助经费为2亿的大学:

  中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7日
  湖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7日
  大连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辽宁省、大连市拨款) 2001年8月8日
  华南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0月26日
  东北大学       4亿(2亿+1亿+1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沈阳市拨款) 2002年1月23日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3.6亿 (2亿+1.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9月29日
  中国海洋大学     3亿 (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2001年2月27日

  第二部分:已进“985工程”的大学重点建设协议签约时间排序

  中国科技大学   1999年7月25日
  南京大学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999年7月27日
  西安交通大学   1999年9月11日
  浙江大学     1999年11月8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9年11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   2000年9月23日
  南开大学     2000年12月25日
  天津大学     2000年12月25日

  东南大学     2001年2月12日
  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
  华中科技大学   2001年2月13日
  吉林大学     2001年2月22日
  厦门大学     2001年2月22日
  山东大学     2001年2月26日
  中国海洋大学   2001年2月27日
  湖南大学     2001年2月27日
  中南大学     2001年2月27日
  大连理工大学   2001年8月8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年9月23日
  重庆大学     2001年9月28日
  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1年9月29日
  中山大学     2001年10月26日
  华南理工大学   2001年10月26日
  兰州大学     2001年12月9日

  西北工业大学   2002年1月22日
  东北大学     2002年1月23日
  同济大学     2002年6月26日
  北京师范大学   2002年8月24日


“985工程”二期增列学校(4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中国著名大学的国家地位
liw59 发表于 2010-8-1 15: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985和211,恐怕这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符号吧?对普通人而言,所关注的不仅是名气和在全世界的排名,更注重的是办学质量!
lao90286 发表于 2010-8-1 17: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过一个资料,80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9所大学:中国科大,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华东师大,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5 14:28 , Processed in 0.1629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